【导读】 消费习惯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远比产品变化对行业影响深远。道理很简单,产品变化的周期是很短的,但用户的行为变化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秦仪||撰文 进入2021年,家电市场上吆喝涨价的声音不少。原因在于大宗商品自去年以来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后势头不减,春节前后铜价再次创出历史新高。因此,很多业内人士就认为,在大宗商品价格推升下,终端产品涨价就成为必然。 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个涨价的理由,而且是不能一个硬道理。不过,综合一个行业、产业的全面来看,涨价不仅仅是原材料一个因素所决定的,支撑行业涨价的因素很多,其中用户的消费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用户而言,没有一家企业不在研究用户。但是,很多企业是带着有色眼镜来认识用户的。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年国内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很快。在此基础上的消费能力必然会大幅提升,接受高价值、高品位、高质量的产品是必由之路。 从惯性思维来讲,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奇,水涨船高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高端家电产品的人自然就会多,这个道理一点都不难理解。但是,还要看到此时的用户已经不是当年什么都没有见过的用户,此时的家电品也不再是稀罕物件。当今用户已经有了新的生活思考和新的行为方式。 一方面,家电品已经从奢侈品变为生活必需品。在之前的几十年间,只有少数先富裕起来的人或者是归国华侨、海外同胞归国探亲才能带回拥有家电品,家电品在国内普通人眼中就是奢侈品。对待奢侈品,能够购买就是值得一炫的荣耀。价格高低是没有考虑的余地。 而现在,家电品已经在国内普及近乎40年,像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为代表的大家电品在国内家庭的普及率已是非常之高。很多家庭的家电已经是经过好几轮的更新迭代。家电品的供应更是宽松,只要想买就没有买不到的。而在居家中的地位也从奢侈品过渡到日常用品。 对待奢侈品与日常用品的购买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对待奢侈品,人们是抱着期待、炫耀的心态,既就是涨价也是能接受的;而对待日常用品,人们的购买心态是比较平和的。不再当成精贵的奢侈品时候,恐怕坏了也没有必要再去修理,而是随时可以再买一台。 另一方面,用户对家电品的需求已从普及进入到迭代。普及时期的价格主导权主要是在厂商。换言之,普及时期是供方市场,定价权在厂家和商家手中。而进入迭代时期价格的主导权随即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厂商说了算,而是要根据用户的意愿来定。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国内家电产业发展迅猛。不论是从技术制造能力上,还是产业规模上,都已经达到全球先进水平。特别是产业链的布局完成,将全球的家电制造业集中在国内,规模化优势已经形成。 在此背景下,国内家电生产能力的过剩已是显而易见,从各个商业渠道、平台的推广、推销就可以认定——家电品已是严重供过于求。在产大于销的市场上,定价的砝码已经偏向用户。厂家谁敢随意涨价,就等于失去用户失去市场。因此,用户面对家电品的供过于求,是不会轻易接受涨价的。 用户在市场地位的转变,必然会在市场上有所体现。那就是从过去的被动变为市场的主动。难怪很多厂商现在都提出了从产品为核心转向以用户为核心。不要小看这种转变,这不仅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也更是回归到商业的本质。 当然,现在用户在物质极大丰富背景下,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一台70吋电视几万元的有人买,同样一台电视70吋电视才卖几千块钱,价格差别是数倍之多。这就是以不同产品应对用户的多层级。 对于用户来说,对产品的要求是随着消费升级在不断进阶。这主要体现在用户对产品需求,是从低端向高端过度,从产品向精品进阶。但在价格要求上却是要跟随规模和技术不断下降,高端并不代表就一定是高价。 就以这次行业掀起涨价潮来说,也不再像以往那样想涨就随便涨,那得问问看用户、看市场接不接受。毕竟,在一个供过于求的行业市场上,把涨价冲动变为现实,先要看看用户是否有这个承受能力,而不是厂家的主观臆断。否则,那就等于是自弃于市场! 因此,用户的变了,用户的市场地位变了,厂商都要认真的去研究。千万不要想当然,自以为用户是怎样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公开透明,且用户也变得很聪明。不研究用户行为的变化,无疑是在刻舟求剑! ===== 家电魂:深度解码家电行业热点事件,梳理家电厂商转型变革历程,互联网时代家电业最具深度自媒体。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
|
来自: 新用户7118775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