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山河口寨,竹竿河畔的百年名镇与将军故里!

 人间子晴 2021-03-16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在罗山县版图的东北角的竹竿镇,有一个寂寂无名的小集镇——河口村,一个竹竿河畔的普通小村。然而,百年之前的河口,却是淮河岸边的繁华水运名镇,为当年信阳四大名镇之一,这里更是诞生了民国风云人物——将军张轸!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小黄河与竹竿河交汇处 摄 马哥)

三河交汇,滋养河口水运繁华

发源于湖北大悟的竹竿河,在流淌了100多里后,在竹竿镇境内接纳了最后一个支流——小黄河后,很快汇入淮河,三条河流的相继交汇,让这里成为典型的豫南水乡,而河口就在这个三河汇流的黄金地带,它过去叫河口寨。

(▲ 小黄河,竹竿河交汇处)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没有汽车的年代,水运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因此河流交汇且便于于水运的地方,往往都能形成商贸发达的集镇,河口寨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圆圈处为现在的河口村

竹竿河是罗山和光山界河,也是淮河在罗山的最重要的支流,在民国以前,它是罗山光山南部山区对外交流商贸的重要水运通道,而小黄河从西南到东北斜穿整个罗山;两条河到这里直通淮河,从这两河而来的货物,在这里通过淮河又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而其他地方借助淮河到达这里的货物,又运转南部各地。

▲ 从河口大桥上看河口街

这里又处于罗山、光山、息县三县交界处,因此早在清朝中叶,河口寨已经是相当繁荣的商贸名镇,本地、安徽、湖广一带商人在此经商,寨口有一个码头,各路盐船停泊在码头,昼夜川梭,商贾云集,竹木盐交易旺盛,为三县交界处的重要商贸码头,颇为繁盛。

▲河口大桥下的小黄河,小黄河发源于灵山,在涩港习惯叫涩港大河,流经县城,习惯叫南大河,河道相继修了石山口、龙山水库,在河口寨注入竹竿河

我的老家在罗山南部山区,爷爷在世时候,曾经给我讲,在民国时候,他们在山上砍树,等到汛期,将水木扔到河道里,这河是竹竿河的支流,在快到周党的地方,有人在相对方便的河边截顺水飘下的木头,然后十几根大木头用铁钉钉在一起,成为一个竹排,人在上面一路带着木头运到河口寨,在这里卖掉,再购买一些盐、布匹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回家。

▲矗立在小黄河上的新老河口大桥

但上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公路的修筑,陆离交通逐步取代河运,昔日因水繁荣的河口寨也随着衰落,成为现在竹竿河边一普通小集镇。

▲今日的河口村

▲竹竿河汇入淮河交汇地带

金龙寺,见证河口辉煌的百年豫南名刹

在河口大桥旁,有一座颇有历史远近闻名的古寺——金龙寺,又叫大王庙。至今依然屹立在河口寨,是罗山北部最为知名的寺庙。

▲河口金龙寺

这里寺庙和其他常见寺庙最大的不同是,这里主要供奉金龙大王(大王爷),这大王爷乃是水神,主管河运。

明清以来,运河漕运船工为祈求神灵保佑,供奉水神“金龙四大王”,在漕运河运重要的口岸,都修建有金龙寺,船户在开船停船时都要祭金龙大王,每年则要举行盛大庙会。河口有大王庙,侧面印证了河口寨曾为河运码头交通枢纽的历史。

▲寺庙内的古戏台

据说,河口大王庙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明代,罗山南部湖北和东北部的淮滨的盐商为祈祷航运平平安,在此建寺,因据传大王爷喜欢看戏,因此寺前建有戏楼。该寺建于清乾隆36年 ( 公元1771年)、道光四年(1824年)、同治五年(1866年)三次重修。文革时寺院被毁,仅存戏楼。1995年河口村筹资重修,基本恢复原貌。

2014年,大王庙大雄宝殿再次重建,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目前大部分已经建成。寺庙现有正殿三层,厢房7间,庙前的古戏楼颇有特色。

▲重建的大王庙大部分基本完工

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十五都有盛大的庙会,后改为农历三月初三,每逢庙会,这里就会人山人海、香火旺盛。金龙寺也成了河口寨曾经水运名镇的唯一的历史遗存。

将军张轸,河口豪杰与两淮中学

按照民间说法,河流交汇地方,易聚财,也出人才。此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河口村确实出了全国知名的一代英豪——张轸。

▲张轸将军

张轸(1894—1981),河南罗山县竹竿乡河口寨人,国民党爱国将领。曾在家乡读私塾八年,1908年入河南陆军小学,后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9年被选送赴日本,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青年时期的张轸与其夫人

1923年回国,曾在黄埔军校任战术总教官,不久调入国民党军队,开启戎马生涯。先后任团长、师长、直至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兵团司令,河南省主席。张轸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立下功劳,受到最高统帅部嘉奖,晋升为第十三军长,后远赴缅甸对日作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张轸)

1949 5月,在人民解放军第4 野战军先遣兵团解放武汉前夕,时任国民党第19 兵团司令官张轸,率部2 万余人在武汉附近举行起义。这次起义,对配合我军渡江作战、迅速解放华中重镇武汉作出了贡献,张轸也因此被毛泽东赞为第一流人物

1953年至1957年,张轸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在国家体委任职。1957年,张轸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中,张轸受到冲击,1979年被彻底平反。1981年7月26日,张轸在郑州病逝,终年87岁。

张轸从河口寨走出,除了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家乡也有着浓浓的桑梓情怀。

(▲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期间,朱德(左三)与张轸(左一)等合影留念。)

1943 年,张轸回乡视察,深感家乡教育落后,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在家乡河口寨创办河口寨中学,成立了校务会,设立了校董,亲任董事长,并赠给学校钢琴1 架。

首届招收初、高中各1班,以后逐年增加。到民国35年(1943年),成为具有6个班规模的完全中学。学生来自罗山、光山、息县、正阳等地,共300人,遂改名“两淮中学”。无论办学影响和质量,和当年差不多同期创办的倒座湾中学遥相呼应,为当时罗山最为知名的中学。

可惜,由于受时局的影响,1948年,学校停办,一座名校就此湮灭。

(▲今日的河口学校)

(▲2015年河口庙会情景 来源网络)

(▲竹竿河汇入附近的淮河,原处高楼为息县县城)

河口寨,这个在淮河边繁荣了几百年的河运名镇,在现代化的洪流中最终蜕变成普通的豫南小村,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就历史而言,他有资格成为罗山乃至信阳的一个颇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村,而不是现在这样,如同曾经洁净的竹竿河水,逐步消失,乃至无人知晓他曾经的样子!

(本文照片摄影为马哥,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发,其他平台转载需授权)

往期精选:

今天你要是这图右边这样的,快来“老家豫南”慰藉你受伤的小心灵吧!

舞龙灯、玩狮子、玩旱船……元宵节信阳最热闹的地方在这些乡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论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