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豫南丨家乡的味道!

 人间子晴 2021-03-16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文丨吴文庆

父亲从老家来,给我捎了两样食品:一包绿茶和一包香椿芽。茶是刚刚采摘的,真宗的雨前茶;香椿还冒着绿光呢,也是刚刚采摘的。两样东西,一干一湿,是这个季节信阳最常见的饮品和菜肴。


于我而言,仿佛闻到了老家的气味。老家的味道里,有外地游子的精神之根。


平心而论,我不怎么喜欢喝茶,但现在见了绿茶却总要留意下,看是不是信阳产的。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还专门为茶叶写过诗,现在还记得其中的句子:把苦涩留给了口/把甘甜留给了心;与其说是采茶/不如说是采人生。


那个时候的我,因为住校已不常干农活了,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小学时的我们,觉得茶叶是个累赘:一是采摘累,不但要给学校采,还要帮家里采。信阳的绿茶极小,有时候采半天才能将筐底盖住,所以越采越累,搞不好还会捅出一窝马蜂

二是觉得茶这东西,苦儿吧唧的,没啥喝头。与茶叶类似,我也不喜欢香椿,总觉得味道太冲,受不了。吃饭时遇到香椿,宁可吃白饭。


这些年,远离了老家,才发现那些曾经不在意甚至讨厌的东西,渐渐成了老家的代名词。——我不但回忆这些东西本身,还会回忆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我家后山坡的那片茶树,是父亲亲手载的。

如今回忆起来,什么最美?采茶的时捡到一窝野鸡蛋;采茶的间隙去山边摘野果子吃;用茶籽冒充毛栗子去骗比我小的孩子们;在采茶时碰见马蜂窝绕着走,等活干完后一举将它消灭掉的“成就感”……


(采野茶  摄/军哥)

这个季节的老家,山上有采茶的,山边有采香椿芽的,田里或地里还有一种花开得正艳:油菜花。


年幼时只觉得这是一种花而已,后来离开老家时间长了,却十分怀念。

小学时有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有次几个伙伴搞比赛。比什么呢?比谁能快速的削掉油菜花的花瓣。大家各显神通,出了不少馊主意。我找了一把铁锹,将锹口横在田边一路狂跑,凡是被锹口扫到的油菜花,“上半身”纷纷落下。

现在想来,真是罪大恶极!这种事情我永远不会再做了,但却时刻怀念菜油的味道。有位在外地长大的朋友对我说,菜油有股怪味,他极不喜欢。我笑笑,没有争论。

我知道他没有撒谎。这世上的事,有些喜欢只是因为习惯和感觉,没有原因。

前两年去了趟青海湖,都八月底了,油菜花还正撒着欢呢,后来据说那花只是开给游人看的,并不能结籽,我对那花的兴趣一下子降低了许多。

说到用来做菜油的油菜,我又想起了腊肉。腊月,你若去信阳的农村,会发现很多人家的门口都挂着一条一条的肉:他们正在将腌制好的肉进行风干处理。风干之后就是切块装罐,密封储藏。

信阳人好养猪,过年时基本一家要宰一头,早些年没有冰箱,为了储存吃不完的肉只能腌着,留着来年缺菜时吃。


今年公司食堂也做过几次腊肉,也许是品种的原因,吃着没有老家的那种味道。不能说那肉不好吃,反正吃起来不亲切。那年在湖北黄冈,同行的几个伙伴都不习惯桌上腊肉,唯有我一个吃得最欢。

那顿饭,我仿佛在自己家一般。


说到同一种东西没有老家的味道,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红薯。

我们那地方,地里主要种红薯,——我们家有一年收获了一万多斤。我们那的红薯,大的做粉条,小的喂猪,很少有人吃。即使是吃,也会晒成红薯干或埋在火堆下烧着吃,那种感觉,实在令人难忘。在郑州买过几次烤红薯,填肚子还行,论味道,一般。


前几天清明节,回了趟老家,发现种油菜的少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说种这东西不挣钱。不但油菜少了,山上的小茶园也荒了很多,不成规模,采起来费事,加工和包装也成了难题。

与茶叶相比,最令人难过的是板栗的荒芜,我去几个山上走了一圈,很多板栗树都没人管了,任其自生自灭。

前年板栗收成不错,一斤才卖一块多;去年价钱高点,但几乎绝收。爬山上树地敲几颗板栗,累死累活的,一斤就值一块多,这期间还要给栗树嫁接打药砍园子,除守在家的老人会去收拾一些,年轻人谁愿意呢?

老家的很多味道,正在渐渐消失。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之根越来越浅了。


去乡邻家吃饭,不见腊肉,说都买冰箱了,储存肉方便多了,不需腌制。另外就是听说腌制品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这两个理由听完,我心里还是蛮舒服的。但那些其他即将消失的老家味道,该如何去找寻和保持呢?想了半天,我只能说,不知道!

(本文作者:吴文庆,老家豫南欢迎大家来稿,联系投稿微信:37096414)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论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