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阳人拜年,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人间子晴 2021-03-16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军哥微信:37096414      

  

今天是大年初三,

军哥在这里给大家拜年了!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老家豫南”关注,

祝愿每一位老乡在以后的日子里

顺顺利利、和和美美!

初三,按照家乡习俗,是开始外出走亲戚拜年的日子。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豫南方圆数百公里,拜年风俗也有很大的差异。

但总体来说,有一些相通之处,而且越是偏南的乡镇,风俗越讲究,俗称“规矩大”“礼行重”!我老家在罗山南部,就以我们家乡为例聊聊豫南拜年那些事儿!




在老家,尤其是在过去,拜年是非常讲究的,拜年的时间、顺序、内容等依据对象的不同,都有不同的安排,一般是不能搞乱的,否则,会被认为失礼,甚至会影响亲朋之间的交往。

按照旧时规矩,拜年的顺序,一般是初一父族、初二母族、初三妻族。初一要给本姓父族长辈(俗称自家屋的)和街坊邻居拜年。

我家所在户族大,共太爷(曾祖父)共太太爷爷(高祖父)称为近门的,有几十家,小时候,父亲都会拉着我一家一家的去拜年,尤其是比父亲年长或家有辈分高的老人,是必须要先拜到的。

街坊邻居之间相互拜年也是在初一或初二,一般都是礼节性的拜访,一进屋门,拱手作揖说声:过年好!主人会递烟上茶、瓜子花生糖果。

但这种拜访和自家屋之间拜年一样,一般不会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会告辞,甚至一般进门站一会就会离去,主人受拜后,都会回拜。

初二给母族的姥爷姥娘和舅舅舅妈拜年,这是非常主要的亲戚,给他们拜年非常重要,需要携带精心准备的礼物,中午往往要在他们家吃顿饭。

 

小时候,我最期盼给姥娘拜年,因为只有给她拜年,才会给我供桌上小碗里供的红鸡蛋,就是用颜色染红的煮熟的鸡蛋。

那时候普遍较穷,就是过年零食品种也很少,过年时供桌上的红鸡蛋,只会给比较亲近的人的孩子。现在想来,当年姥娘给红鸡蛋,并不是自己多喜欢吃,而是觉得受到莫大的优待,感到巨大的荣幸而已。

也有很讲究的人,初一初二除了自家人和街坊湾邻,不外出给任何亲戚拜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老家,只有头一年家中有人过世,来年的初一初二为过世的人烧新香(过世第一个新年的香),才不分亲疏远近,必须前往拜年。

烧新香只有两天,也分日子,一般本族自家人初一来烧,不需要送礼,提些烧纸(纸钱)即可,初二是亲戚朋友来烧,一般除了纸钱外,还需要给些礼金。再早先时候,不送礼金,需要带一块肉,砍成长条的一块,俗称礼菜,再外加一捆纸钱。

亲朋好友来给烧新香,到家后,死者后人需要穿上孝衣,在亡人灵前点一些纸钱,陪客人一起给亡人磕头拜年。客人中午要在主人家吃饭,一般人数较多,往往需要开几桌甚至十几桌招待来烧新灵的客人。

初三给妻族的岳父母等长辈拜年,初四以后给姑父母、姨父母等其他长辈拜年,接下来才是平辈之间的走动。前十几二十年,生活在农村,过日子需要亲朋好友相互帮衬,过走的亲友越多越好。

过去家里走的亲戚面有多广呢?

像我家,除了姑舅等正经八百的亲戚外,父亲这边的几位出嫁的堂姑,妈妈的舅舅、姑父即我的舅姥爷、姑姥爷,爷爷的姐妹姑奶奶、奶奶的兄妹舅爷爷舅奶奶等亲戚都在过走。

这种亲戚一般居住较远,平时除了红白大事儿,基本极少往来,体现保持过走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春节要相互拜年回年。

 

因此,如果家里亲戚多的,外出拜年回年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加上过去交通不便,不像现在有汽车,基本靠走路或骑自行车,有的亲戚住居较远,平时来往也不多,可能很晚才去拜年、回年。

正月十六叫做“小初一”,也是很好的拜年的日子,可以去初头没有到而又比较过重的人家拜年。豫南有俗语说:“青草没驴蹄,还是拜年时”“提镰去割麦,来了拜年客”,可见有的拜年是很晚才去的。

但是不论什么时候去,拜年要上午到家里去,下午不能拜年。

去过拜年虽然持续时间长,但确实很热闹,虽然那些年普遍比较穷,但亲戚来拜年,尤其是自己比较重的亲戚,那是极尽热情的。

一般拜年到了家,距离午饭有一段时间,都会先“烧茶”,这种“茶”可不是一般的茶叶水,而是各种点心:一碗豆米茶,或泡的糖水馓子、或是饺子……这是很隆重的拜年待遇。

小的时候去亲戚家拜年,有几位亲戚特别热情,印象深刻。

一位是堂姑姑家,都是娘家兄弟约好一起去,每次拜年一到她家,她就立即去厨房里烧火,打鸡蛋,一口大铁锅,至少打了二三十只鸡蛋,每人一碗糖水鸡蛋包,里面窝着几只蛋。

说是走远路了,先喝喝茶,暖个身子,打个底。算是正餐之前的点心。那些鸡蛋,堂姑至少攒了要半个月。

一位是舅爷家,舅爷舅奶没有儿子,女儿远嫁,母亲平时偶尔会去看望他们,所以,对我们很亲。舅爷住在东边的山里,每次去拜年,提着礼物沿着山路一路走过去,到了门口狗叫了几声,舅爷舅奶就急忙忙迎接了出来。

因为几乎每年都是初五去,所以,他们两位老人早早就把平时不舍得烧的木炭,烧的旺旺的,除了倾其所有准备的午饭外,舅奶奶会拉着我,去她房间,从土墙上取下精心保留的一挂板栗给我。

我知道这是他们平时不舍得吃,也不轻易给一般人的,老俩口日子平时日子过得清苦,每年收获一点板栗,基本都是卖掉了。但每年拜年都会给我留一挂。十七八年前,舅爷舅奶相继过世,东边山里的那条拜年路,就此断了。

  老家还有句古话:“八十岁老太不吃拜年礼”,意思是什么哩,就是拜年收到的礼品,一般情况下,都要回拜的时候带过去的,就是要回年。亲友之间相互拜年是加深感情维持亲情的方式,不能是单向的。

在过去拜年还有一个特别的礼节,就是亲戚之间,第一次带孩子去对方家拜年,叫头一趟,临走的时候,是需要给这个孩子的包红包的。

那些年,农村经济拮据,不像现在,长辈年年都会给孩子包红包,只有头一趟的孩子,才有这个礼遇。所以,那时拜年头一趟的地方,自己最积极了!

时代在变迁,上面这些家乡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于大部分人常年不在家,过年回家也是匆忙几天,拜年的习俗很多已不再样样按照老的习俗来了。

首先是走的亲戚已大大减少了,大家平时难得见面,很多下一代基本都不认识了,尤其是维系关系的老人一过世,基本就不再往来了。

再就是,现在交通方便,拜年也变得快捷容易,很多亲戚家送上礼品,坐一坐打一头就走了,也不再局限于上午拜年,怎么方便怎么来。

正月初十一过,拜年活动基本就结束了,很多人要再次告别家乡,去城市工作了。

今天城市里拜年已经非常少了,除了父母岳父母等至亲的人,基本没有其他需要拜年的对象。

现在家乡的春节拜年活动也远不如以前热闹了,这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不知道会不会再过若干年,这些习俗也不再被人记得,而变成书中的往事和历史。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平台转载;欢迎网友分享转发群、朋友圈。

往期精选

它是罗山名字的来源,曾是罗山北边最高的山

离开罗山几十年后,你还会说一口家乡话吗?

 老子烧窑儿挑炭

那些年罗山在北京炸油条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论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