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进城给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们

 人间子晴 2021-03-16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不定期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那些进城给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们

                                     文:木木
9月初,又是一年开学时,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忙碌起来,经历了新冠肆虐的2020上半年,全国都开学也成了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除了要给孩子准备上学,我家还有个重要事项要做:催促老父亲从老家赶快来我这里,承担开学后每日接送孙子上放学的重任!
父亲其实是不大愿意来苏州的,这一点,从他在电话中的情绪可以感受到,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拒绝,答应在开学前一天赶到。此前一直是爸妈在这里帮我带小孩,后来孩子大了上学了,宽松不少,更主要的是一直不习惯,爸爸开始经常跑回老家,独自“逍遥”。
今年情况有些变化,一年前,在郑州的姐姐家添了二胎,现在没人帮忙,她又要上班,只能求助于在我这里的母亲,父母是我和姐姐共同的,我没有理由一个人“霸占”。
如今,家儿子已经上小学,只需要下午放学爷爷去接一下,所以,老母亲自然需要承担这个新任务,就这样,一个“调令”,我妈就要从服务了几年的江南奔赴中原郑州,上了新的岗位,为已经早已养大的儿女们继续“南征北战”,发挥余热!
从我有了孩子,父母就放弃自己在老家的“家业”,追随服务我们已7年有余,从当年的偶有银丝,到如今双双步入古稀,已是白发满头。在外人尤其是家乡的乡邻看来,去城里给子女带孩子,终日儿孙绕膝,是到“大城市”享福去了,其实呢?现实往往不是这么回事。
父母这一辈农民,绝大部分出生、成长、成家、立业、养育子女基本都是在家乡,差不多是算是和出生地固守最久的一代人,因此,他们一辈子的最熟悉的天地莫过于老家,所有的人际关系也都在那里。对他们来讲,老了,长时间离开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到完全陌生的城市,熟悉的事物、熟悉的亲友、甚至熟悉的语言都不在了,对新鲜的东西往往又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其实很难谈得上适应。
这些年,儿子上学以后,大多数时光,他们白天独处时候,都是靠电视打发时光,除了偶尔下楼遛弯,差不多都是关在那一百多平米的单元房里。因此,他们时常对于老家亲人、乡邻的一个电话、一个微信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逮住机会,总能聊上个把小时。
背井离乡的思念,只是他们要克服的一部分困难,往往更大的困扰就是:长期共同生活,平顺的处理与子女、儿媳等关系,这比他们几十年前养育子女一起生活的时候,甚至难度要大很多。
老人越来越卑微,孩子越来越重要!似乎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我们这代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后,接触西方观念,对于追求个人喜好、个人享受往往是大于一切的,追求独立,个人空间,这些似乎无可厚非。
但事情的滑稽之处在于:包括我在内的中青一代,很多却没有接受欧美子女成年后独立于父母的观念,无论是买房、结婚、生子,乃至日常生活,都会毫无压力的接受父母无偿的给与。似乎父母为子女付出是天经地义,但却较少考虑他们的感受。
因此,来城里给子女带小孩的父母们,在服务子女的日子里,由于习惯、理念的迥异,往往过得并不顺心,但他们那代人,却是完好继承了中国农民最能为家庭隐忍、牺牲自我的传统,因此,纵然内心有再多纠结,他们依然选择远离家乡,在子女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
对于老人来说,给儿女带孩子既是心甘情愿,也是迫不得已。心甘情愿的是,他们不放心自己孙子给别人带,而面对远离家乡,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活,他们迫不得己。更让他们可能如履薄冰的是:自己不怕辛苦,不怕累,但是儿女总不满,往往做什么都不对,时常又气又累。
这种追随女子来城市的父母,在从乡村走出,来城市工作的家庭中非常普遍。就在我等父亲来的前几天,碰到在同一城市工作的老乡,他告诉我:上周他去上海虹桥机场送他妈奔赴北京,他弟弟在那里刚生了孩子;转身他又去浦东接到同一天从大连赶来的丈母娘。她家有俩孩子,没有老人帮衬,几乎难以正常运转。
年老的父母,在需要的时候,似乎成了子女争抢的对象。然而他们前半生被孩子绑住,后半生被孩子的孩子绑住,往往构不可逃避的一生。在最终孙儿们也已长大,不再需要他们时,往往以“不给子女添麻烦”,返回家乡终老。
父母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装得下子女;而子女的世界很大,大到常常忽略了父母。然而,我们终究都会老去,也会有自己的儿孙,我们除了需要温柔以待自己的配偶、孩子以外,或许我们更需要修炼的一个课题:成年后,如何温柔以待自己的父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