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做创业的“灰人”

 一眼空间 2021-03-16

所谓“灰人”是指他自己在某个方面没有什么天分,但是看到别人成功了,自己也跟着学,学不成他不认为是自己的天赋不够,而认为是自己不够刻苦,于是,他就拼命地努力,一直到把自己毁了为止。

据说这种“灰人”在牛津大学鄙视链里是最底层的人。这也反映了牛津大学对待学术的一种态度,那就是反对天赋之外的刻苦。

这个“灰人”的观点,有点把我们从小刻苦学习的观点给颠覆了,但你真正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成功和失败的人,你会觉得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

在创造性不是那么高的领域里,勤能补拙是存在的,但其作用很有限,但是,如果是在创新领域,勤是补不了拙的,天分的价值排在第一,刻苦是没有什么太大用处的。换句话说,天赋不相信刻苦的眼泪和汗水。

为了写好《碳生九命》这本关于创业的书,我有机会采访到了古典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创业领域里的名人了,他所写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销售量达到300多万册,这在卖了一两万册就算是畅销书的今天,那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他在得到APP里开的专栏《超级个体》订阅量也达6万之多,比和他同时开播的当年红遍大半个中国的《冬吴相对论》的主播吴伯凡老师写的《伯凡·日知录》订阅量还大。

采访的时候,我问古典:你以前在那些名人面前还是个一文不名的小学生,怎么一下子就能和这些大师们同台竞技呢?古典告诉我:我在这个领域里有这么一种特殊的感觉,我从心底敬重那些大师,但是当我读到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总觉得这些东西好像我也能做到,这不难啊,于是我就做了。

当你在某个领域里看到你的竞争者都非常笨,你有时候还能替他们着急,而你没费什么劲就能做到宝塔尖的时候,这种迹象就告诉你,你的天赋可能就在这里了。

前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曾经这样说过:一个天才运动员的出现,往往能毁掉几代人。天才创造出来的打法,只是他的天分所致,模仿者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但是,因为他拿了世界冠军,于是很多人不管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天赋,都一味地去模仿,那肯定是死了。

但可悲的是,他们不认为是自己的天赋不够,却浅显地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再加上我们祖祖辈辈又提倡刻苦,相信一勤天下无难事,于是刻苦加拼命,结果不仅失败地更惨,最糟糕的是把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天赋给扼杀了。

我们每个人各有其天分,不要在你不擅长的地方浪费时间,去寻找你真正有天赋的地方吧。

一个人如果在大学毕业,穿上学位服,拿上高分成绩单离开学校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什么地方的话,我建议你最好远离高创造性的领域,像美国和日本的许多青年那样,踏踏实实打一份工,或者是考个公务员不是挺好嘛,比做一个生活在梦想和失败中的“灰人”强。

我们在学习、在创业的时候,我们的老师 、家长和我们自己应该共同关注的是什么?是每个人都有的、一旦显露出来了就挡也挡不住的天赋,而千万别做扼杀年轻人天赋的长辈,因为天赋是很脆弱的,一次扼杀足以毁掉一个年轻人的一生。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正在热播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这是一部描写一个15岁的少年不畏家庭暴力,靠自己挡不住的天赋,成为一名歌手的故事。这部电影是由《摔跤吧,爸爸》的原班人马拍摄,虽然在艺术上没有上一部那么精彩,但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值得一看。

保持一份好心情是成本很高的,经风祝你好心情。如果您有更新的观点,我期待着您的留言,我们多多交流,互为良师,共为益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