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37期 | 跳出自己看自己

 一眼空间 2021-03-16

文章的大意是,不要让自己长期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把自己从身体里抽出来,从旁观者的各个角度去看自己。

你可以把自己当成老板,也可以把自己当成员工,还可以把自己当成朋友,知己,闺蜜……

当你从各个角度看自己的时候,你会突然觉得,这个我最熟悉的自己似乎成了一个陌生人。

这个观点并不新鲜,但做起来特别难,因为人容易高估自己,容易自恋,会本能地避开自己的缺点,甚至自己欺骗自己。

王阳明、曾国藩都是跳出自己看自己的高手,他们在严格的对自己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中,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心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被后人称颂。

跳出自己看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自己常用的是看自己的视频。

在参加一些活动,比如说在打乒乓球、演讲,甚至在一些平常的时候,一有感觉就给自己拍一段短视频,一两分钟,三五分钟都行。

然后看一看视频中自己的说话、动作和各种表情,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场合,自己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能够被别人抓拍到在紧要时候的视频,比如说,你和别人发生争吵,或者是无意间碰到什么临时的变故,这个时候的自我是最真实的,看完这些视频以后,你会对自己有一些新的认识。

你应该有几个比较好的朋友,他们会经常在你决策的时候,或消沉低迷的时候,敲打提醒一下你,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以人为镜”。

往往在这些时候,自己头脑是不清醒的,很难听得进去,这时候你可以采用一种“授权”的方法,授权这几个好朋友,在你状态太好或不好的时候提醒你,无论话说的怎么重,你绝对不能介意,因为你授权给人家了,这是底线。

过去古代的帝王身边都有这样的谏臣,甚至设立这样的专门机构,像唐太宗与魏征,越王勾践与范蠡,这对皇帝认清自己,不做糊涂事是极有益处的。

如果你从事某个专业,也可以把工作当成一面镜子,通过你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来观察和剖析自己。

在许多情况下,你会对看到的自己不满意。不敢看视频中的自己,觉得特别的“丑”。

在书店里,我不敢去找自己写的书,在万书丛中,会觉得自己写的书摆在那里太low了。

许多著名的演员都不太敢看自己拍的片子,因为他们深刻的知道,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人到六十岁被称为“耳顺之年”,不仅是指人到六十岁的时候,听什么刺耳的话都无所谓了,而是说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自我就定型了,我们有优点有缺点,有天赋也有短板,剩下的几十年,就是去了解和战胜这已经定型了的自我。

我们要识字,要上大学读书,要创业,要工作,这都是了解自己的过程,看看自己在不同背景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阶段大概要四十年,也就是你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醒的了解。

“耳顺”是指整个人都变得舒展,通透,不生涩,不拧巴。

这种境界,古人称之为“耳顺”。而做到这一切,前提就是要会把自己客体化,敢于跳出自己看自己。

今天的文章没有故事,啰啰嗦嗦真是不好看,但这是自我和它我的对话,是说给自己听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喃喃自语”。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论语》,“六十而耳顺”是《论语》中经典句子,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对“耳顺”的解释也多种多样,我们文章中描写的就是其中的一种解释。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经风祝您好心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