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87期 | 中国文化中的“大”与走向未来世界的“小”

 一眼空间 2021-03-16

和人的寿命一样,企业有寿命,文明也有长寿和短命之说。

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它们都曾经辉煌璀璨,但却早已消失多年,只留下古希腊的神庙和古埃及沙漠中的金字塔。

而中华文明却是世界文明之林中的不老松,历经几千年风雨不绝,一直延续至今。

于是我们成了龙的传人,成了炎黄子孙。

中国文明长寿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有这样一条:中国领土大,华夏同国不同天,这边晴空万里,那边大雨倾盆,这边冰天雪地,那边骄阳似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我们的常态。

这样的生态环境使这个民族特别崇尚大,以大为美。

从腰缠万贯的企业家,到北京一个开出租车的司机,张口闭口都是国家天下,更不要说那些有情怀的文化人和政治家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词句像风像雨流传千年,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底盘。

而“小”大多都是贬义词,小鼻子小眼,小家子气,小肚鸡肠,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但是,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大”不再是唯一的标尺,而焦点越来越瞄向“小”,于毫厘处见高低。

从华为手机上的芯片到疫情中的新冠病毒,都是在小处定成败的。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我们喜欢推崇“大”时间太久了,在从大到小的转变中,我们多少显得有些不习惯。

在创业潮中,许多创业者一开始满怀鸿鹄之志,要以天下为己任,做行业的第一。

几年过去了,创业大潮退去了。

那些绚丽的浪花也消失的无影无踪,真正留下来的是岸边的礁石、海滩的细沙和贝壳。

这次疫情使我们许多“”的空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在被迫和无奈中,开始把目光转向“小”了。

我们在崇尚“大”的同时,似乎越来越觉得“大”不是一种口号和幻想,而是由无数的“小”组合构建而成。

条理的、碎片的、逻辑的、非线性的,各种各样的“小”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把世界重新构建成一个新的百花园。

而人们在对“大”的追求中,渐渐明白了小就是大,于是开始把小事做细,把细做精,把精推到极致。

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人们叫它“小日本”,在美国贸易制裁的20年中,他们甘心做小苦练内功,在今天世界格局上,又有谁敢小瞧这些“小日本”呢?

我们的格局也许没有往日那样气势磅礴,但比起那些空喊口号的自恋者,这却是能走出眼前困境,能够活到明天的必由之路。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推荐我写的《禁果1993》,这本书出版已经有10年了,其中有一章叫《甘心做小》,当时写的时候似乎还是糊里糊涂,随着岁月的过去,这个理念在我心中似乎越发明晰和坚定了。

 保持一份好心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祝您的好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