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779: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结果令人难以想象。/躁狂发作(躁狂症)

 新用户74122060 2021-03-16
                           临床表现

思维奔逸(观念飘忽):表现为联想过程明显加快,自觉思维非常敏捷,思维内容丰富多变,头脑中的观念接踵而至,有时感到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常表现为言语增多,滔滔不绝,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

病人思想内容非常肤浅,结论虽然不荒谬,但往往肤浅,轻率而不深刻,给人以缺乏深思熟虑或信口开河之感。

思维有一定目的性,但是常常为环境中的变化吸引而转移其话题,不能贯彻始终(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

活动增多:表现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动作快速敏捷,活动明显增多,忍耐力差,整天忙忙碌碌,但做任何事情常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一事无成。

爱管闲事,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判断,常常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任意挥霍钱财,十分慷慨,随意将礼物赠送熟人或路人。

注重打扮装饰,但不得体,招引别人注意,甚至当众表演,乱开玩笑。

在工作上,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才能,可解决所有的问题,乱指挥别人,训斥别人,专横跋扈,狂妄自大。

社交活动多,随便请客,经常去娱乐场所,行为轻浮,且好接近异性。

自觉精力充沛,有用不完的劲,不知道疲倦。睡眠时间明显减少,自我控制力下降,举止粗鲁,甚至有冲动毁物行为。


                     今日精选案例分析

全球确诊病例累计11359万余例,死亡
251万余例。境外输入4974例​。

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宝爸宝妈,都处于这种不同程度的焦虑之中。

3岁左右的孩子,家长都会教授三字经、弟子规、诗词歌赋和识字算数等,接着乐高斑马课、音乐、美术和英语等无所不学。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作业已经充斥了孩子全部的生活。

当今中国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起步早,快速跑的现象,问题是很多孩子跑不久,走不远。

父母每天的谆谆教导就是,要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小学、中学和高中,将来考上好的大学,找份轻松高薪的工作,一辈子就不用吃苦奔波。

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了起跑线上。

这样的教育理念,使无数孩子废寝忘食地努力拼搏,终于将自己熬到了大学,同时很多孩子也被熬成了废人。

逃学、游戏、不学无术、挂科等违规违纪被劝退,出现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教育理念,就像治病救人的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如果对极少数病人有严重不可逆的副作用,这种药物必然要被其他药物取代而被淘汰。

应试教育就像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其对部分学生的严重不可逆的伤害风险,最终必然会被素质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所取代。

国内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很优秀,但到了大学及硕博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是资历平平,难得重大突破。

原本应该享受童真的年龄,却背负了过多的学习负担,承担了超重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等到了应该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阶段,则显得后继乏力,难成大器。

中国孩子的精力和潜力,被父母过早地透支,在充满幻想的年龄,被无休无止的书本作业,课外兴趣班所压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很多早年品学兼优的孩子,成年后一事无成,甚至出现严重的身心疾病,是因为考上理想的大学,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

现实中的就业压力、购房压力、生活压力、婚恋压力等,都让刚刚成年步入社会的孩子无法承受,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只能成为一种奢望。

国外的孩子基础教育阶段,都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度过的,没有太大的学业和考试压力。长大后则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施展才华,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盲目跟风报班。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大环境影响下,大家都在早教报班,如果一味放任不管,显然也是不可取的。

可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一些适合孩子的补习班,对于升学会有所帮助。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应试教育。过度的早教,透支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透支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透支了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热情。

孩子的学习没有真正的起跑线,如果非要给出一个起跑线,那就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学制设置。

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能够按部就班地学好相关规定的课程,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过度的早教未必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利,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应引起家长重视。

首席心理专家,北大医学部在职研究生,高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资深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医学病理心理学专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