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天坑,两亿多年前曾是一片海!陕西科考团队重塑天坑古环境

 板桥胡同37号 2021-03-16
世界最大规模的天坑群——陕西汉中天坑群科学考察近日取得新进展。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专家组在镇巴县巴山林天坑区内,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基本确定为海洋生物化石,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汉中天坑群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新的素材。

图片

汉中天坑

记者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了解到,去年10月底至今,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组织专家组在对前期汉中天坑群,镇巴县三元天坑群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镇巴县巴山林天坑最密集区的地层古生物化石调查,在南北向近5公里的范围内,首次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丰富程度也超过了其他西部地区。

图片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 任娟刚:“目前发现了蜓类、珊瑚、海绵、腕足类、有孔虫、牙形类、海百合及钙藻等化石,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标准的化石,类型丰富、形态完整。”

图片


任娟刚说,现在所发现的化石通过形态对比,以及结构研究,基本上都确定是海洋生物化石。

图片


“例如蜓类化石呈米粒大小,其外壳、旋壁特征以及旋脊、通道的演化趋势规律清晰,是非常好的标志层。腕足类化石个体直径在0.5~3cm间,多数壳瓣分裂,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环境为浅滩相海岸。钙藻呈浅灰白色,形如海带,长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代表着其生活的环境是,海水清洁、阳光充足、水深数十米、波浪作用微弱的浅海环境。

图片

晚二叠世古生态环境复原图

据专家组推测,本次发现的该地区古生物化石,形成于2.99至2.5亿年间的二叠系海相地层,地层包括阳新组、吴家坪组等地层,岩性为碳酸盐岩夹少量碳质页岩。

图片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高级工程师、深部探测与同位素测年研究所副所长 陈清敏:“现在是山,过去其实它是海就是最简单的说法,当时的海又是什么条件呢?通过这些化石也能反映出来,水深,也可以根据化石的种类,能够推断出来,比如说,就是这些苔藓虫、管鞘类的化石、还有珊瑚,根据他们的生存环境,可以推断当时海水可能是有20到100米这么深,温度、盐度要求比较高,这些东西才能正常生存,就是浅海的环境。

图片


本次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极大丰富了汉中天坑群地质遗迹资源多样性,对于岩石地层时代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天坑群演化和区域古环境、古气候、古地质提供了重要依据,能够进一步促进汉中天坑群的保护利用、丰富和完善科普教育产品。

图片

地质年代柱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 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地质遗迹调查所所长 李益朝:“横向去开展对比研究,比如说现在,我们发现的是在镇巴,整个汉中天坑分布在四个区县,镇巴这块的化石,我们可以和其他的地方、同样地层,来通过化石来对比,因为化石在判断、研究地层的过程当中,是一个指示性的指标。通过这次发现的化石,古生物、古动物,我们可以从它生活的习性上来判断当时古地理、古环境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把它以往的古环境再重塑。”
 

图片


文中照片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提供
记者:惠   鑫
编辑:拓紫云
责编:吴   伟
监制:康乐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