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英语时代 2021-03-16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孩子,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孩子不需要打,而如果打就一定能让孩子成器的话,我想就不需要什么教育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鲜少能不打骂孩子,因为我们也有控制不了的情绪,也有发泄的需求。打要分情况,并严格控制次数和力度,让“打”这个动作发挥出最大力量,让孩子能够因为这次打长记性,并且得到进步与提升。

不论什么事,做得多了就失去了它的效力,如同“好钢用在刀刃上”,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非常严重的大是大非、品德教育问题上,一次打能让孩子记得更深刻,此外,用”打“来教育孩子,务必在孩子3岁以上的年纪,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打了也记不住,要循序渐进地来;

3岁以上的孩子,轻易不能打,会让他产生反叛心理,并且伤其自尊,但是在他建立是非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候,一次挨打能让他深刻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但是不能打完就完了,待两个人心情平复后,家长一定要和孩子深度沟通,让他明白为什么会挨打,这件事孩子究竟错在哪,以后应该怎么做。家长不是权威的代表,不要一副大欺小的姿态,真正让孩子尊敬和信服,必定是事出有因,事毕有果,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实际上,我非常讨厌“不打不成器”这句话,因为:

1. 孩子不是器材,不是块铁

通常我们把孩子比喻为未经雕琢的璞玉,但这仅仅是比喻,而不是把孩子当成万年寒铁,烘炉大火烧红再敲打锻造。孩子是人,有情绪的人,咱打一块铁它不会反抗,打孩子,他会有情绪产生;

2. 误导

“敲打”是一种炼器方式,但耿直的家长就真的理解为暴力地锤孩子。而这也是一个比喻。敲打一个铁器的时候,要掌握火候,有多种方式:抡、砸、锤、摔、磨、洗...可耿直的家长就只理解了:揍。不打不成器,意指不经历各种磨难,不经历各种塑造,不经历各种成长,铁永远是铁,不会成为刀枪剑戟;而单一的磨难方式、塑造方式、成长方式,只会让铁断掉,成为废铁。

所以这句话用于教育的意思,应该是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单纯用打。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我家是一个姑娘,非常调皮,我和老婆也是经常为孩子的教育方式吵架,她坚持用夸赞的方式,我坚持要适当用打的方式。

那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打呢?其实目前在中国社会教育培养孩子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说法。当下所谓的科学说法可能是鼓励式教育占优势,中国传统方式“不打不成才”得到少部分人支持,但是目前一些教育人士和家长绝对化推崇鼓励式教育,我个人觉得是不完全对的。

所谓鼓励式教育也就是多夸赞孩子,多鼓励孩子,和中国传统的打骂式教育方式是相对立的,它起源于西方,来自于西方,但是它真的完全适合于中国社会吗?我觉得未必,目前的中国很多思想都受西方思想影响,由于中国在之前不够发达进步,有些人就觉得西方就是天堂,什么都好,说白了还是思想不自信,确实前些年国家不够发达进步。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西方国家,西方国家那套东西也不是最好的,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抵制排挤,充分说明了他们在感觉中国的慢慢强大,她们害怕被超越。中国自古就有教育孩子的一套理论,它是完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绝对不能完全否决,中国人的思维还是有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毕竟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个历史底蕴是一般国家无法比拟的。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和承认老祖宗的一些文化思想,孩子就像成长中的树苗,在成长过程中势必会东倒西歪,如果不能在适当的时候用严厉的手段扶正,难免以后会长成歪脖子树,哪能成才。人的天性都是自由懒散的,都想在轻松的条件下自由成长,都想由着自己的性子发展。

我们细心一下可以发现身边总是有些孩子,家长很宠溺,不舍得打骂,导致孩子自以为是,自私自利,等长大了再想管教,却发现小时候行成的个性和习惯很难改正,长大的孩子也不会再听父母的管教。

所以我还是坚持在教育孩子上,关键的一些立场上还是要采用“不打不成器”的方式,坚决杜绝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当你坚持使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你会发现下一次孩子自己都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此我不是完全否认鼓励式教育,鼓励式教育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和孩子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孩子未来可能更自信,更会交流,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能盲目地推崇,所以我认为应该吸收鼓励式教育的优点,结合中国“不打不成器”的思想,做到两者有效结合,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这就要求家长有自我修炼的意识,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塑造孩子。古人对于教育的理解要远超我们,最起码我们现在就很难用比喻总结出如此精辟的金句,所以不要仅凭字面去了解其蕴意,并把它当成自己暴力教育的借口。

过去农村培养教育小孩比较粗暴,家长不是骂就是打,因农村父母没有文化知识,当年子女多,生活压力,自已又劳累,只要孩子顽皮,淘气,不听话,或者做错事,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像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受害者,关键问题被打时不敢反抗,不敢申冤,要你乖乖的挨打。
如果上学时,家长首先与老师沟通,如果我家小孩不听话,你帮我打,不会怪你的,你是为他好。因此,过去老师体罚学生,打骂学生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方法,大多数是家长授权的,因此过去老师管学生没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文明,体罚学生已成历史,因此,现在老师不敢管学生,学生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老师拿他没办法。那么打是一种不文的做法,那么打究竟有无效果,今天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我有一位亲戚,有一个儿子上学不听话不好好学习而且还淘气,亲戚被他气得也没办法,老师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亲戚第一次惩罚孩子没飯给孩子吃,拿了碗给他,叫他去外面讨饭去。结果大家劝劝亲戚,哄哄小孩也就算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但过了二天他变本加厉的顽皮,背着书包不上学,在水塘边上玩被亲戚看见,气不打一处来,他把小孩拖到后连人带书包扔掉塘里去了,后来别人帮救上了,检掉了一条小命。这一次往水一扔还真管用,从此学习很用心,还考上了师范学校,当上了人民教师,在学校还是领导,现在大约50岁出头。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是善良的,我觉得,人是因为受到后来环境的影响,才改变了最初的模样。孩子最初被影响的环境是家庭环境,后来才是社会各种的环境,而这家庭环境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父母。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听话懂事,而是需要父母对孩子良好的教育,正确的引导。我觉得这才是孩子成“大器”的根源:父母最初的教育和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

我们知道,在后来孩子的“成不成器”乃至是性格怎么样,跟父母给孩子的最初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父母给孩子的教育环境是正面的,温馨的,那么孩子在塑造性格的过程中或许会变得乖巧懂事,而父母给孩子的最初教育是我行我素不济于是,那么孩子就会变得随性、不听话。这就引起了后面“该不该打孩子”的疑惑困境。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另外,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也是孩子听不听话的重要原因。相比直接教育,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什么样的榜样,是什么地位,这就是影响力的结果。

如果父母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父母讲的话是庄严的,是对的,那么孩子定会听父母的话,而这就不需要打孩子了。即使有一天孩子不听话,只要进行正确的教育沟通,让孩子自己清楚自己的错,孩子最终会纠正自己。

而如果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影响力不足,而且孩子已经习惯,那么父母讲的话就会被孩子无视,当成“耳边风”,我认为这就需要给孩子更大的压力,需要在孩子心中重塑父母的形象了,但是也并非只有“打”这种方法。

我认为“不打不成器”和“不打不相识”一样,这里面的“打”并不是真正的打,而是一种驱动某种行为的简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其实呀,正如大家所言,打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是个人情绪的宣泄罢了。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只有“沟通”,正确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