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会与言传

 目光所及的天空 2021-03-17

​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有损耗,而不同沟通方式的信息损耗各有不同。

    个人对语言的定义是:动物的听觉系统和大脑中枢对不同频率声波的编码。

     海豚和虎鲸同样是社会性动物,他们依靠发出不同频率的声波传达信息,而同一物种在不同海域的种群,其发出的声波(语言)却也有足以被人类察觉的差异,像极了人类的方言。

     而对于诞生不过两万年的人类来说,与绝大多数现存的物种相比,我们无法证明我们这一物种是成功的。我们远未知千年以后我们会不会存在。

     原古人类群落的活动范围有限,而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果腹奔波,花费注意力去思考与眼下无关的事是很不划算的,他们大概不会有太长远的目光,也不大可能对大自然有什么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自然也不会在语言上花费过多精力。

     语言,就是一个聚集群落对外界事物的统一看法。最初的语言只是用来描绘具体事物的,后面的抽象化语言是人类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的产物。

     既然语言是看法,那么只要能传达这看法,就可以不必使用语言,所以人类慢慢发明了文字,满足无法使用语言时的需要,这得益于人类的身体结构,一副天生适合与外界互动的身体。我至今也想不出人类的这副身体是进化的巧合,还是神的礼物。所以,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脑力活动碾压众生的里程碑,却也是理解力和意会能力退化的开始。当然从简单的符号再到成熟的文字是个漫长的过程。

     然而在没有语言的远古时代,可以想象,那时的沟通,只能依靠比划手势+发出各种哼哼哈哈的叫喊传达信息,可以想象是加强版的猩猩。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是十分简陋,无法传达大量复杂信息,但是十分高效。

     这让我想起聋哑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聋哑人比一般人更具灵性。我想这不是错觉。过去我认为这单纯只是他们感官补偿的结果。原本耳朵和眼睛在收集外界信息时被分配的注意力是不相上下的,哪个感官灵敏度高就多分配一些。当一个感官失灵时,另一个感官就会补偿性的被委以重任。 听觉的大门被关闭,视觉的大门被打开;听经、视觉的大门被关闭,嗅觉、触觉的大门被打开。这是十分合理的。

    想象一下,如果同一个社区内的所有人都是聋哑人,他们的沟通会变得困难还是变容易呢?我认为会变容易。人脑强大的之处,就在于人自身难以想象的适应力。失去了听力和语言能力的人,会无限依赖于剩下的感官,嗅觉和视觉的潜能会当下环境中被最大程度的开发,人在社会交往中仰赖的表情及微表情分辨率会被极大的提升。因此,“察颜观色”就成了必备技能,两个人相遇,看对方的表情能推测出他心里想什么,大概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种意会和原始部落又何其相似呢?

    语言的出现是人类增殖到达一定数量的必然结果。人口的增长意味着食物和住所的需求增加,经过迭代累加,语言系统渐渐发展、成熟。这也是分工合作的前提。一个成熟的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