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皆有上帝——古典音乐之父:巴赫

 亮哥eoim8x8y62 2021-03-17

图片

1829年,柏林歌唱学院音乐厅里挤满了听众,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来聆听被誉为“19世纪的莫扎特”的门德尔松指挥《马太受难曲》,因为连这位音乐天才也谦称为了指挥这部伟大的圣乐作品,他足足练习了12年之久。

《马太受难曲》现今被誉为“宗教音乐的最高杰作”,其作者即为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之父”——巴赫。

然而,若非门德尔松在此作销声匿迹近一个世纪之久后重新将其呈现在舞台上,或许这位连贝多芬都称呼其为“和谐之祖”的巴赫,将永久被世人遗忘,或甚至被“晦涩难解的音乐算术家”、“不过是一顶塞满学究作风的过时假发”等臭名所掩盖,永无翻案之日。

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小镇爱森纳赫的音乐世家,他一生都在欧洲的公国和侯国领地中寻求伯乐,从未有机会登上维也纳、伦敦或巴黎这些文艺之都所提供给作曲家的耀眼的国际舞台。

他为追求创作的自由与理想而奔走,甚至被雇主关进监牢,仍能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十二平均律》。他的人生中鲜少遇见知音,即便遇见也不长久,反倒是至亲病故的阴霾痛苦如同锁链般终身缠绕着他。

年老时他虽因莱比锡议会所付予的公务而劳苦,但他仍以5年内创作近两百首清唱剧及两部受难曲——《马太受难曲》与《约翰受难曲》,表现出他对于音乐创作的理想与坚持。

我们都曾听闻,巴赫晚年时忍受眼疾之苦,仍创作完成了《赋格的艺术》。赋格是巴赫首创的音乐形式,即是在不同的谱表上有多组相同的旋律交错独自发展,虽谱上复杂堆栈的旋律让人头昏眼花,但演奏时却有和谐而不冲突的美感。

或许这也映照出巴赫对于生命的理解,面对生命的乐章总有不同的旋律同时交织着,痛苦与喜乐竟能并存,疑惑与智慧竟能同住。

在人看来,巴赫的一生苦难多于喜乐,但巴赫是否也如此看待自己的人生呢?

或许1976年一个在鞋柜里发现的盒子里透露了部分答案——这个盒子里留有几封书信与一首咏叹调,该曲被命名为《凡事皆有上帝》(Alles mit Gott),而此曲经证实,为巴赫在其魏玛时期(1708-1717)所创作的作品。

巴赫,仍等待我们去寻找和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