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用户5795bYJX 2021-03-17

“非遗”类纪录片是以记录,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复兴为目的的影像艺术。非遗类纪录片如果仍然以记录和保护做为核心,则容易沦为科普影像或着馆藏资料,尽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难以引起普通观众的持续观赏欲望,更难以使观众产生发自内心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非遗纪录片的任务在于使非遗文化项目走出博物馆和历史书,融合到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中,从而重焕生机,继续衍化传承。傅国春曾在《文化传播意义下的非遗纪录片创作》中,对创作纪录片中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艺术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商业化能够对非遗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上讨论作为笔者研究课题的出发点,笔者创作的苏州评弹这一“非遗”文化纪录片,并不单单以记录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形象为唯一内容和目标。我们通过研究当代观众的观赏倾向和心理,并借鉴当代优秀影像作品。通过设计,以三个人物的故事作为我们的叙事主线,展现的历史风貌和当代现状,期望能够在内容价值性和观赏性达到统一,增强观众的观看体验,获得观众的认可。纪录片第一部分的他至今一直坚守道路上,同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传承人。他经历了近代以来历经沉寂,兴起以及再度沉寂的曲折历史,可以说是的历史记录者和书写者。纪录片第作为当代从业者,他的故事可以更加清楚的展现现状以及传承的困境。第三部分曾经登台的演员,如今转幕后的传播者,通过他的故事和讲述,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刻了解评弹这一门艺术的艰辛。

“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目的是对“非遗”项目的留存和保护,传播以及如何对进行突破、创新,从而使其重具活力。《名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施卫民,2013)一文也强调了非虚构原则在纪录片制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叙事内容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再现是“非遗”类纪录片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纪录片价值的本质体现。,艺术的表现形式,演出内容,发展历史乃至服装道具都是这一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因此,笔者在创作时,整部作品的第一部分,在回顾历史,以及学的故事这两个内容中,我们安排了腔。在纪录片的第二部分,采访中,我们对正式演出的场景精心录制,详细地记录了演出场景、服饰、道具、以及演出唱词和手法。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创新的讨论,也是非遗文化重要的内容。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在困境,,这一部分内容,深刻地表现在现实中演员以及艺术生存的艰辛和曲折。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用真实的镜头,较为全面的记录了这一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力图将最真实展示在观众面前。

对于我国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来说,剖去一些认知度较广的项目,仍然有很多具有地方性的“非遗”技艺亟待去保护。当前,尽管我国的非遗保护力度日益强大,建立从世界-国家-省-市乃至区县的多层非遗保护体系,并且已经成立了许多专职的非遗保护单位。但是,大量非遗项目存在着小众化,传承人日益减少,脱离生活,特点不突出的特点。例如马盛德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的主题演讲中提到,70%的国家级代表传承人的年龄超过50岁。关于苗族的口述文学,名族舞等研究也指出,由于走不出苗区,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原因,这些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断代的风险。另外,现今的大量保护措施方法粗放而低效,存在为了保护而保护的思路,外行人进行保护的工作,重点放在纸面而脱离实际等问题。因此当前尽管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可以看到,非遗项目的生存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的解决。陈清水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不足及建议》中也认为,非遗文化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非遗机构工作人员数量和业务能力也存在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