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是个非常朴素的部首字,就是一棵树的样子,字形如下: 木部字当中有三个非常有趣的指事字,本末朱,其字形如下:
所谓指事字,就是比象形字抽象一些,不太容易直接描摹出了的字,比如,要表示刀刃,就在刀上加一点,同样,要表示树根,就要在木的根部加一点或者一横表达,表示树梢,就在树的末端加一横,表述这棵树心的是红色的,就在树干的正中间加一点。 本,是草木的根底,是一棵树木生长的开始,所以,事物的开始叫本,原本,本来。因为本是树根,没有树根的树没法存活,所以无本之木是没有生长希望的,正本清源,根深本固才是正道,作为中国人,必须深入中国理解中国文化,根深中国,才能盛开国际。 末是树梢,树梢比起树根,肯定薄弱,舍本逐末,本末倒置,都是没抓住重点。 朱,是赤心木。朱表示红色,对于树来说,那颗朱砂痣是点在树的心上了。 树木跟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很长时间内,树是人类栖息的地方,有巢氏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南方潮湿且地上蛇虫较多,曾经利用树木的高大,构架树屋之类,后来改造成了类似傣家的吊脚楼。树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木材,燃料,果实,药物、油膏、香料、毒药(见血封喉)、橡胶、松香、清漆,染料、颜料、纸张……人类善于抓握的灵巧双手和犀利视力,多半要归功于祖先的丛林生活经历。 (总是情不自禁地想给人家推荐这本书,太精彩!) 人类与树木朝夕相处,我们的文化中,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含义,树种的名称进入语言,丰富了表达。桑树榆树是种植较多的树种,关于桑榆的词语也非常密集,桑榆晚景,用来指暮年;桑中之约,指男女约会;榆枋之见表示见识浅陋;榆塞,因为边塞种植榆树多,所以称边塞为榆塞;榆火,钻木取火,春天取于榆,故称为榆火,有诗为证:“村村榆火碧烟新,拜扫归来第四辰。”因为榆树树根坚硬,所以骂人笨蛋,就用榆木脑袋,榆木疙瘩之类的词语。 (榆树是新疆常见的树种,拍摄于新疆 石河子) 柳树更是成为文学意象,灞桥边,折柳送别,成为历代文人的雅事。也因为柳树婀娜多姿,可以随风飘转,成为柳陌花街那些青楼或青楼女子的代称,柳夭桃艳,柳市花街…… 桑树梓树,是房前屋后经常种植的树种,用来表示家乡,造福桑梓;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唐代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梧桐树是用来招凤凰的。 菩提、枫树、黄栌、丁香、白杨、松、柏、黄花梨、紫檀、木棉、小叶榄仁……哪一棵树拿出来没有一点故事呢?当年“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一位金戈铁马的将军见到树木生长,联想到岁月无情的自然规律,也不禁泫然泣下,也是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吧。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个《丁丁冬冬学识字》单元,第一个板块的内容就是关于木部字的学习,教材内容如下: 教材首先安排一个部首字,然后分别用从木的字列出词语,四组词语,代表四个义项,树木、森林、树枝、树根,是树木本体,自身的构成,以及构成的森林;杏树、枫树、柏树、松树,是树种;木材、木棍、木板、木条,是树木的作用,即木料意义;休息、根本,主要是木的意义引申,人靠在木下,休息;本加点,表示树根,泛指本质、根本。 第二个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字,把教材与生活链接,拓展识字渠道,把识字引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 第三个内容是树木的文学表达,丰富学生看到树木的表达,不仅仅是认识一棵树,而且,每棵树每个树种,都是有文化内涵的。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丁丁冬冬学识字,直到二年级下册教材结束,共安排了五个这样的集中识字单元(旧版教材),新版教材又增加一个,共六个单元,采用不同形式编排活动,但是总体是集中识字,围绕部首,部首统属的字,部首涉及的文化内涵等内容,展开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语文活动。希望通过这种活动,引导学生积累汉字部首知识,归纳系统的识字方法,并始终导向生活中识字,阅读中识字。 每一棵树木都有故事,帮着大朋友小朋友,给每一棵树木制造一个故事,让每个人对每一棵大树都充满温暖的回忆,在大树的庇荫下,做一个幸福的人!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传递读书信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