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行事的准则

 吕俐敏 2021-03-18

   “这个人很讲义气”,“做事情很仗义”,这是世俗社会对一个人的褒奖。一般而言,获得这样评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义”的本义是仪表,是人的外在形式。引申为“标准”,《释名·释言语》“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所谓合宜,就是古往今来,社会全体认定的正当、合理的标准,所以,道德标准是“正义”,客观标准是“天经地义”。《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义”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是共同遵循的“理”,所以《荀子》说“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义是一种行为、行动的准则。这个准则可以调节社会的内部关系,对于“见利忘义”的人,可以谴责,对于“义薄云天”的人可以褒扬。

    “仁”、“义”是古代道德观念的核心,如果说“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那么“义”是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前者总是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经常跟仁慈、仁爱、仁厚、仁善等结合使用,侧重于内心的自我修养;后者则更多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历代被称之为义士、义仆的仗义之人特别多,甚至为人类忠心耿耿服务的狗会被称为“义犬”。

    “义”还跟“意”经常连用,“意”的构字方式是心音,就是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也就是内心的想法这种想法可以包藏在心里,也可以通过言语行为等流露出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了意图。“意”带有个人性和主观性,所以,意见、意思、表情达意、称心如意等都是主观的情感。相对而言,“义”是标准,是客观的,社会性的。字典的义项、把客观世界按照义类划分、定义、释义等都是客观意义。

    由于“义”是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典籍中记载了大量义薄云天的人物,因忠义而受到民间欢迎的关羽,立在各地的关帝庙依然是老百姓寄托情思的最佳场所;“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率兵平定“安史之乱”,颜氏家族损失惨重,《祭侄文稿》泣血椎心,悲愤痛苦,铿锵有声。

《世说新语·德行》篇中记载的荀巨伯的故事则可以看出即便是“贼”,也是遵守公义的。

    文中这样讲:“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对于故事的真实性,年代久远不可考究,但是可以看出记录故事的人,用心之良苦。一位对朋友有情有义的人,感化了侵扰的胡贼,说出“无义之人,入有义之国”的话,并班师而还,保全了一个郡。可见“义”作为普通的行为准则,不仅仅普通人遵守,就连这些普通人之外的人,也心存敬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