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判断是不是比喻?

 吕俐敏 2021-03-18

   最近被比喻句缠上了。不仅判定是不是比喻句,还让判定本体和喻体——问得我灰头土脸。

       第一组:

威尼斯小艇像独木舟。为什么是比喻呢?

这个树的叶子像一个心形,这个是比喻吗?

你长得像你爸爸,这个是比喻吗?

       第二组:

根据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辭格,也叫譬喻”——看完这个定义,我石化了——各位老师非得让学生说,在说明文就是打比方,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比喻——这个要求,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下了:分明是一个东西,为什么要两样对待?

比喻的定义:本质不同——不是同一个东西。

比如说第一组问题中:

威尼斯小艇像独木舟,小艇和独木舟本质相同,所以,不构成比喻关系。

这个树的叶子像心形——这里描述的是叶子的形状和心的形状像,形状与形状,同质,不构成比喻关系。

你长得像你爸爸——你的长相和你爸爸的长相,都在谈长相,不构成比喻关系。

叶子长得密,构成一堵墙——叶子密:像墙一样密不透风,构成比喻,叶子和墙,不同质。并且,这里还有略微的夸张,因为再密的叶子,也会是透风的。

典型的比喻句,列举几个例子: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真理像星星一样闪出光亮,照亮一切。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式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

在这组比喻句中,喻体没有蜡烛的灯笼,星星,沉睡的雄狮,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些喻体都是我们日常可以感知到的,跟生活日用基本能够有关系的。

所以,修辞学家总结比喻的作用,就是使得1.深奥的道理浅显化;2.抽象的事物具体化;3.概括的东西形象化。

“浅显化”“具体化”“形象化”,就是说喻体一定是读这类读物的读者比较熟悉的事物,才用来做喻体。

以此标准判断:

我觉得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

我的心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这两个句子,钢针扎喉咙、心里塞了铅块,这是生活中没有的事情,不是真实发生的。是言过其实,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是人感到不真实,却胜似真实,这是夸张。

夸张的作用:

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比如,上述两个句子,就能够让人感受到那种疼痛,那种沉重。

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对事物形象渲染,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就可以知道庐山瀑布水量之大,流速之迅猛。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判断是不是比喻句呢?课程标准对这个事情的要求是这样的: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和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我对这段的理解,如果具体到比喻这个知识点,想知道学生是否明白了什么叫比喻,我可以进行如下检测:

请你把用法相同的句子找出来:

  1.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2. 满地霜华浓

  3. 咱们家的杏多的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

  4. 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外,有水平的作家,修辞有时候嵌套使用。一个句子中,可能有好几种修辞,而非单一。

所以,修辞手法该怎么考试,是直接鉴别是否比喻,还是通过言语实际中的例子,来感受,进而做出判断?还是请学生说说这样的好。毕竟,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出来会说具体形象,其他的词语还是很单一的。是否可以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请学生描述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表情达意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