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字多义的题目总是考,总也考不好

 吕俐敏 2021-03-18

一字多义的题目,从小到大都是梦魇,因为几乎没有得过分,即便偶尔得分,一定也不是头脑清晰的结果,一定是上天偶尔发了善心的结果。

比如,这个假装查字典的题目,是今天文丽老师发来的,问,怎么能给孩子讲清楚,我其实想了一天也没想清楚,怎么能讲清楚,最后,求教了一位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教授,他说,这是考博导的博导的水平——这位老师是编辞书的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也就瞬间感觉没有那么歉意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真地看了一下这个“毕”字为什么就讲不清呢?

毕的繁体字写作“畢”,字形演变序列如下:

像个打猎用的网,加个“田”,突出表示田猎之意。

表示田猎、捕捉这意思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现在看到的就是下列意义了:

不过,我们毫不怀疑,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毕的意义无论再怎么引申,其DNA是不会突变的。

目前的字义是由“捕捉住”引申为完结、完成、终了等意思的。又由完成、完结引申出完全、全都的意思。

考试题中,“毕竟”已经是个虚化了的副词,构成整个词语的两个字,“毕”有完结、完成的意思,侧重于动作的完成,是行动、行为的结束。“竟”有到底、终于的意思,竟侧重于空间的尽头。

毕、竟连用,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从上面《新华字典》和考试题提供的义项看,完、完结;全、完全,两个义项区别度太低。字典中,完、全,是两个义项,如果要辨析,完,是个及物动词,对已损坏的东西进行修治,其对象多为建筑物。如果用作形容词,就表示无破损,不残缺,“完璧归赵”“出入无完裙”“体无完肤”等。全,是个不及物动词,是保管好现有东西,使之不残缺,不损坏,涉及的对象是需要保全的物品,如“凡用兵之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如果用作形容词,全侧重于整个的,全部的。

完,侧重物的完整,不残破;全,侧重物的全部性,无遗漏。

而这个区别,对于小学生来说,真的太难了。

所以,我想了一天,也没有想出来如何跟小朋友讲清楚考试中“毕竟”的“毕”是“完成、完结”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考这个字呢?

毕竟,作为一个粘连在一起已经很难分开的现代词汇,一般都是按照词语意思来理解,并且按照词语用法来使用。实在是没有必要按照语素来考了——也可能是因为我回答不上来才出此下策吧。

哪些字可以考呢?

义项区别度高,并且引申又明显理据,还能渗透的文化内涵的字义,倒是可以考一考。

比如:字,在名字(待字闺中)、汉字、水表走了五十个字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考考。因为义项区别度大。当然,如果再加上“牛羊腓字之”,就可以看出来汉字的文化内涵了。也可以清晰地考察“字”的引申序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