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安排工作,怎么接才能利益最大化?信息量很大!

 谋略那些事 2021-03-18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纪17

汉宣帝 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是岁,北海太守庐江朱邑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入为水衡都尉。先是,勃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勃海太守。召见,问:“何以治勃海,息其盗贼?”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这一年,北海太守庐江人朱邑,以治理地方政绩和个人品行排名第一,被调入朝中担任大司农,勃海太守龚遂也调入朝中担任水衡都尉。当初,勃海周围各郡遇到荒年,百姓饥馑,盗贼并起,二千石官员不能擒获制止。汉宣帝下令征选有能力治理的官员,丞相、御史举荐前昌邑国郎中令龚遂,于是汉宣帝任命龚遂为勃海太守。召见时,汉宣帝问龚遂:“你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勃海郡,平息那里的盗贼呢?”龚遂说:“勃海郡地处海滨,远离京师,得不到圣明君主的教化,当地百姓为饥寒所困苦,而地方官吏却不加体恤,所以才使陛下的子民****陛下的兵器,在小池溏中耍弄罢了。如今陛下是打算派我镇压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汉宣帝说:“我征选贤良人才,当然是要安抚他们。”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如同整理一团乱绳一般,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先将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不要用严格的法令约束我的行动,准许我相机行事。”汉宣帝批准了龚遂的请求,并加赏黄金,派他前往。

【解析】

刘贺被废后,霍光清洗刘贺的党羽,只有三个人活了下来,龚遂就是其中一个。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龚遂被剃光头发罚做城旦。

上面这段材料是龚遂被汉宣帝启用,让他去搞定渤海郡的乱局。

为什么满堂公卿不用,偏偏要用龚遂?

这个很有意思。

一方面,龚遂作为刘贺党羽,无党无派,哪个派系的人都不算。

另一方面,渤海郡的问题是个坑,“勃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这个两千多石相当于省部级高官,他们都没办法,但是又要丢人进去处理。

所以,这个无党无派的龚遂就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从现有制度体系内挑人选,说不得就是得罪人,毕竟渤海是个火坑。

使功不如使过,龚遂此时其实已经六七十了,因为他是刘贺的老臣,基本已经没有什么政治前途。

这个时候,汉宣帝启用龚遂就是给了他一个翻身的希望,龚遂只要接下来了,一定会拼死效力。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在,启用龚遂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步妙棋。

但,渤海郡是个火坑,龚遂自己不知道吗?

虽然是机会,但是别好处没捞到,反到头来又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所以,上面这段材料的亮点就是龚遂在接受汉宣帝召见时候的对话。

下面就来说说,龚遂和汉宣帝的这番对话,到底有哪些妙处。

1.试问方略

召见,问:“何以治勃海,息其盗贼?”

汉宣帝虽然任命了龚遂,但是和他应该没什么接触和了解。

所以召见龚遂,有两个意思。

一方面是了解龚遂本人,另一方面就是针对渤海郡的乱局,看看龚遂到底有没有货。

这个没多大问题,就好比说领导要提拔你,通常都会有个谈话看看你打算怎么工作之类的。

2.试问态度

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这句话就很有意思。

汉宣帝问龚遂怎么搞,结果龚遂反过来问汉宣帝你想怎么搞?

把上面52个字拆解开来看,信息量极大,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对于渤海郡问题的定性。

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渤海郡的问题不是汉宣帝的问题,而是当地官员不好,让渤海郡的百姓没有沐浴到汉宣帝的恩德。

这把汉宣帝摆在伟光正的一面,同时又把责任归结在底下的官员

如此为汉宣帝揽功、推过,毫无疑问是小小的拍了个马屁。

其二,对渤海郡百姓的定性。

责任是官员的,搞事情的百姓就没错了?

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这里用了“故”,表示和前面为因果关系。

即,这些百姓搞事情,因为前任官员的问题,但事情很小,不过就是胡闹而已。

龚遂这话把渤海郡百姓动乱行为的恶劣程度从造反,降低到小池塘胡闹的级别。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后面会解释。

其三,试探汉宣帝的态度

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这是汉宣帝的回答。

简单来说就是正确的废话,但是说这话却不是汉宣帝下意识第一感觉,而是琢磨过之后的。

对于渤海郡乱局,要搞定无非就是剿抚两策略。

为什么之前那么多两千石没搞定?大概率是方法错了。

霍光执政,大搞严刑峻法,对于地方动乱,少不得沿袭汉武帝时期的高压举措,结果就是越压越压不住。

而龚遂在与汉宣帝的对话到此为止,有三个关键暗示点。

一来,濒遐远,不沾圣化;二来,其民困于饥寒;三来,赤子(比喻婴儿)

这三个点共同表露出一个问题,渤海郡百姓是被逼的,他们还是很善良的百姓。

既然如此,对于这些善良的百姓,难道还动刀子打打杀杀?不怕失关东民心?

所以,在汉宣帝问龚遂时,对于渤海郡的问题,用的是“息其盗贼”。

对于渤海郡百姓视为盗贼,用息,可以使平息,也可以是熄灭。

而在龚遂一番话之后,汉宣帝用词有改变“固欲安之也”。

如果还将其视为盗贼,会用“安”?

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招安”一说。

这里,汉宣帝的态度已经悄然改变了。

3.消除后患

汉宣帝的态度明确了,要搞安抚,不动刀子。

这算是定下了龚遂去渤海郡的工作基调和大方针框架。

接下来就是要资源、要支持、要政策了。

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渤海郡的问题很棘手,想要搞定对于龚遂而言,他有三个不足。

其一,朝堂不足,他没有党羽在长安给他支持。

其二,信任不足,他因为身份问题,汉宣帝未必会对他很信任。

其三,时间不足,渤海乱了有段时间,朝堂上下都希望快点搞定。

因此,对于龚遂而言这三个不足会极大限制他在渤海郡的动作。

龚遂和汉宣帝的对话就是在消除这三个问题,所传递的意思有这三层。

渤海问题要慢慢来,急不得,要给时间,甚至要容忍龚遂毫无寸进。

消除朝堂中丞相、御史大夫的钳制,断了这些人远程指手画脚坏事、抢功的可能。

对于龚遂在渤海做的事情,授予权力,不过问,不设限,只看最终结果,是对第二点的补充。

言外之意,答应了龚遂就干,不答应龚遂就回老家颐养天年。

龚遂玩这一出,颇有当年甘茂和秦武王定息壤之盟的味道。

最后,龚遂也成功地把渤海郡的问题给搞定了。

【启发】

龚遂这番操作其实很有参考借鉴的意义。

往小了说,领导给你安排工作,你怎么接任务。

往大了说,你提拔了、调岗了,如何开展工作。

结合龚遂与汉宣帝这番对话,这个工作你要做在具体工作开展之前,细化下来有这几方面。

其一,摸清楚领导的想法和思路。

顺着领导的思路来看,领导大概率支持你的工作,因为你做事就不仅仅是你的工作,更有领导的意志、观点在其中,这有个共谋效应。

毕竟,没有人会主动推翻自己的观点、更不会自己打自己脸。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要是有不开眼地给你上绊子,那也没关系,你这事带着领导的意思来干的,给你不快活就是给领导不快活。

怎么滴,领导说这样干,你有不满?

其二,态度+难处+决心

接任务之前,态度要端正,领导让你干,二话不说就是干,态度是第一位。

实际上干不干、怎么干另当别论。

之后就要说困难、难点了,毕竟做事不能忽略客观困难。

紧接着表示决心,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领导放心,保证一定完成。

这一方面是表态度、表忠心、表决心。

另一方面更是拉低期望,要是你不说困难,光说决心态度了,事情不顺那就是自己打脸,看你当时那个大话说的,现在丢人了吧。

再一方面对方期望低,你再把事情干漂亮就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要善于制造差距来突出对比效果。

其三,这个时候大胆要资源

相比起做到一半要资源,这个时候开口要最好不过。

但是要什么?

不是说要涨工资、增加福利,而是要关于把这件事做好的资源。

同时,不要资源怎么强调事情困难?资源用了不节省点怎么体现你能耐?

退一步,资源要到手,你可以不用,总比想用没得用强。

至于到底用在事情上多少,那就看你自己了。

居然写了3000多个字,看到这里的都是铁粉,能不能点赞、转发、再看来一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