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王周成王上位背后藏着多少个疑点?|史记次元周世代018

 金色年华554 2021-03-18

周武王去世,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的局势并不安定。担子就落在他的弟弟周公旦的身上。这个时候,周朝面对的只是外部的势力不安定吗?周武王年幼的儿子被推上了王位,他太年轻了,什么都干不了。单单在这个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对于周王朝未来的任何期待。这是否意味着在这种局面下,周朝还是强行加入了一个不可控的不安定因素呢?这个选择有点奇怪。对于周王朝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唯一性的选择。

孩子王周成王上位背后藏着多少个疑点?|史记次元周世代018

018

在《史记》次元中,周成王姬诵的存在好像只是为了证明周公旦的一系列作为,他自己的存在感并不强。他之所以能够登上王位,好像仅仅就因为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而不是因为他优秀。他太小了,之所以选择他很像是必须遵循一种必须遵循的规则。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如果按照《鲁周公世家》的记录,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一个婴儿。选择一个吃奶的孩子继承王位,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也许有夸张的成分,和很多事实之间都存在冲突和矛盾。比如周公七年后还政的问题上,要把权力交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手上,这事也有点难以理解。

不过,在《周本纪》的记录里,仅仅是说:“成王少。”这更像是在说一个事实,周成王姬诵真的很年幼,要让他承担起领导一个帝国,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使命。但是,即使是在天下未定局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周帝国的王位仍然毋庸置疑地应该属于他。就这样,一个孩子被推上了王位,没有别的选择。

那么,我们回到一个隐藏的问题上,除了姬诵之外,周武王还有儿子吗?除了姬诵之外,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关于这一点,《史记》次元的记录非常模糊,甚至有点像是在刻意回避。在这个疑点之下,司马迁似乎很介意浪费任何一个字来解释必须这样。

《史记》次元在强调周武王姬发的作为的同时,似乎也在表达一种遗憾,就是他英年早逝。如果他不死那么早就好了,因为有很多事需要他去完成。如果他不死,那就意味着周王朝初年应该是另外一种局面。关于他英年早逝的说法更像是一种遗憾,在表达一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这让周王朝在这个关键时期缺乏一个能够掌控局面的继承人。尽管有一帮能臣撑着场子,这事也变得很棘手。

不过,在《史记》次元的记录中,周武王死的时候多大年纪呢?显然并不明晰。有句话或者可以作为参考:

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

如果以这句话做参考的话,周武王死的时候应该可以以六十岁为参考。以这个年龄为参考,周成王姬诵是他的第一个儿子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而《史记》的记录中,更像是刻意回避了这一点,就连“嫡长”这个理直气壮的理由都没有给他,更像是默认了他就是嫡长子一样,尽管他的年龄在即位时极不合理。

另外一个方面呢?周王朝真的就把立“嫡长子”作为一个牢不可破的规则吗?至少从姬昌身上,我们是可以甚至可以看出,在周朝的观念中“立贤”是一个受到接受的观念。而且在周王朝的基因中,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考虑,他们是不惜破坏规则的。但是,即便是在当时复杂的局面之下,周成王姬诵仍然被推上了王位,周王朝立国不久,就陷入了主少国疑的困境里。这非常不想周公旦那一群冷静的政治家的作为。

好吧,我们接受一个客观的事实,事情总有特殊性。周武王姬发在姬诵这个孩子之前是没有另外的儿子的。或者说,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是坚定地立了姬诵为太子,让他作为未来帝国的继承人。周公旦不过是坚定的执行了他的决定。这才符合周公旦身上那个作为人臣的“忠”的标签。这其实很有可能意味着,在《史记》次元的一种理念里,王位谁来做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即使他是个孩子或者是个白痴,一个王朝在一个合理的机制之下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运行的。从那个时候,王的作用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我们回到另外一些没有特别指出的事实上。到底是谁在支持着一个孩子上位呢?并且他们拥有强大的控制力,让人们接受一个孩子做他们的王呢?我们只是知道,在周成王姬诵即位之后导致的猜忌和混乱中,有一些势力坚定地站在了维护这个孩子的立场上。这几个人是周公、太公望、康公、毕公……

如果我们把这几个人串联起来,是否可以看到另外一些线索呢?尽管《史记》次元里的线索并不多,只是一些表述得含含糊糊的碎片,但仍然可以看出,在拥戴周成王这件事上,大家意见统一,而且应该是极力促成这件事的实现的。

周公旦在周灭商时候,是被封到了鲁国的。但是他并没有去,而是作为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一直在中央尽心竭力地工作,算是周王朝当时的二号人物。

太公望被封到了齐国,他的势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可以说,他才代表着周王朝真正的军事势力。

毕公和康公呢?他们同样作为盘踞在中央的重臣,成为周公旦的左右手。

或者可以说,他们是真正拥有实力、有政治远见和理想的一群人,还可能意味着,他们对这个王朝的未来,那时拥有绝对的控制力。或者他们就代表着周武王的意思。在周武王即将离世的时候,他们他们应该做过一次对于帝国未来的沟通,继承人的人选必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们达成了统一意见。他们关注的应该不会是谁来做王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一个帝国的未来发展。如果能够确定这一点,推一个孩子上位,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史记》次元对一个懵懂的孩子上位记录平静无奇,但是背后暗潮汹涌。这似乎是在有意隐藏着一些重要的细节。不过,当对照文本里另外一些好像几乎可以忽略的细节时,又能找到另外一些可能性。周成王姬诵还有一个同母的弟弟虞。也就是后来被封到了晋国的唐叔虞。

关于这一点信息的重要性在于哪里呢?我们也许会忽略在这段历史中妻族的重要性,或者女性的实力。关于姬诵的母亲是不是太公望的女儿,《史记》次元中并没有强调,在其他的历史次元中,这一点是被肯定的。

不管是不是吧。我们或许能够从这段记录中看到历史中一些熟悉的影子。在一个强大妻族势力的争取之下,经过一番博弈之后,那个其实并没有什么能力孩子被推上了王位,为的是保证她们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延续。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成王姬诵即便还是个孩子,算不算是一个最合理的、也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呢?

沿着这些线索,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帝国成员之间关系已经产生一些根本上的冲突,管叔、蔡叔随即发动的叛乱也许意味着还有另外的隐情。

历史总在细节间,在独立的史记次元里,推理历史可能存在的秘密。

在不同的平行次元里,真相不止一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