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篇 | 沈媛老师的这些音乐“密码”有助于丰富你的“感受杂货铺”

 lylla 2021-03-18
图片

在上一期中,沈媛老师鼓励大家走进音乐,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品当中去→沈媛 | 艺术的背景知识应该踩在脚下当阶梯,而不是背在身上当负担,帮助我们丰富自己“感受的杂货铺”。今天,她将带我们了解一些音乐的“密码”,从而使我们的感受更为立体、饱满。千万不要错过!

管风琴家:沈媛

图片

-荣获权威“加拿大国际管风琴比赛”第四名及“最佳观众评审奖”,享第一名演出与唱片待遇,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此殊荣

-在柏林大教堂举办独奏管风琴音乐会,演奏过巴黎圣母院、法国凡尔赛宫、荷兰哈莱姆圣巴弗大教堂等40余台世界文化遗产级管风琴

-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录制管风琴独奏CD专辑,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管风琴演奏家

-作为作曲家,两次入选有近百年历史的荷兰哈莱姆国际管风琴音乐节“青年作曲家计划

图片

在西方音乐美学中有两个常被探讨的词:自律论他律论。沈媛老师对此作何理解?她能带给我们怎样关于音乐美的启发?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 律 论

在沈老师看来,他律论这个“他”字,意味着音乐包裹了其他的文学、美术、戏剧这些信息,甚至有可能这些信息比音乐自身的生命力更强,音乐是为他们服务的,所以称之为“他”。他律论更多是在浪漫主义时期附近,能听出音乐中有更多的、明显的画面感,或者是说需要靠文学背景来解释它。

图片

沈媛

当我们听这些音乐的时候,一幅幅画面会瞬间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或者你作为一个电影的导演,让每一个画面进行转场、前进,让每个演员准备就位、开演、灯光、摄像机、预备,你作为一个导演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可以被安排剧情的,而你应当是这个导演。

Ma Vlast: No. 2, Die Moldau 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 - Smetana: The Moldau, George Szell vs. Herbert von Karajan vs. Ferenc Fricsay (Compare 3 Versions)

《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交响组曲里面的第二部分,也被称之为是捷克的第二国歌。

图片

沈媛

在音乐最开始时,我们会听到一个长笛,婉转曲折的音调,仿佛是地底下的泉水喷涌而出,汇成了小溪。这条小溪悠悠长长,但是它并不孤单。另一个单簧管的声部描写第二条小溪和它流淌交织。之后我们会听到有更多的小河、大河加入进来,感受到大河上乘船的旅行者。

我们飘过波西米亚峡谷,听到熟悉又美妙的旋律,但是不要光听高声部,去听它的中低声部有一种一直在河水上面飘荡的起伏感、韵律感。河上的景色并非如此单一,很快我们会听到狩猎者的号角声,再不久传来非常轻快的波尔卡(Polka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其音乐特点是节奏快速、活泼)的乐曲,让人联想到村庄里的人们正在载歌载舞举办婚礼。这种奔放、朴实的舞曲和宫廷里那种装模作样的舞曲明显不同,这样的感染力会吸引你渴望加入他们的舞蹈。

顺着河流,船继续前行,一段段旅行后,我们来到历史名城——维谢格拉德。这座在捷克历史上有着光荣战斗史的古城,在这里面为了表现古城音乐主题变成了一种乐队齐奏,辉煌地送我们走进这个古城,又远离这个古城。

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是可以如此形象的给我们带来画面感,这是浪漫主义时期,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这个时期的他律论音乐,都是极力想给人们呈现的。

图片

但有些时候艺术作品里是有密码的,如果破解开这些密码,即使没有这么强烈的画面感,我们也可以通过密码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自 律 论

自律论,如果我们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音符为自己的逻辑而服务,音符如同一个小精灵一样,有自己的意志和愿望,音乐是这个世界里面的主宰。音符这个小精灵,想往上爬升,想跳下来,想飞一段,突然间想哭泣,它有自己的运转轨迹和它自己的社会秩序。

自律论里面我认为分为两种:

● 第一种,通过找到作曲家创作时代的音乐密码本,我们可以了解、懂得作曲家想要言说的内容。

● 第二种,我则认为这种音乐不必也不需要被言说,我们应当通过通感来直接的感受,它将作曲家的创作场景带入我们今天的生活场景。

在自律论里我们常说音乐是不具备语言性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呢?

图片

沈媛

我特别喜欢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的一个理论叫做内在生命

我特别喜欢这样一种表述:内在生命它时而爆发、时而流动、时而凝止、时而消失,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看森林里的灯火一样,是变化不定的,它是交互在一起重叠的。当他们无法互相抵消时,就形成一种形状,这些形状有可能会分解,有可能激荡的冲撞在一起,或许面目全非,抑或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内在生命的东西。所以感受、通感很多时候重叠在一起。

通过密码本来破解的这种音乐

图片

沈媛

以一种典型的音型corta为例,这是三个音为一组,无论这三个音是前两个更靠近一些,还是后两个更靠近一些,它都代表快乐。它不一定都是级进,也可以是跳跃的音型。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巴赫《第二管弦乐组曲》的第七乐章的开头主题就是Corta↓

VII. Badinerie: Orchestral Suite No. 2 In B Minor, Bwv 1067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Johann Sebastian Bach - Johann Sebastian Bach

(沈老师话锋一转)但是,这个快乐的主题巴赫也出人意料的运用到一个极度悲伤的乐曲中。巴赫的《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中》运用了和《小提琴第一奏鸣曲》一样的主题。

Johann Sebastian Bach: Preludium [Fantasia] & Fugue in G minor BWV542 : I Fantasia Herbert Tachezi - J.S. Bach: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Preludium & Fugue; Toccata, Adagio & Fugue; Passacaglia

快乐的音型之后是非常具有爆炸性的、摧毁性的和弦。

整个乐曲开头的旋律是巴赫写给自己第一任妻子的——为了悼念亡妻。同样,小提琴第一奏鸣曲中也表达了这种哀思。

Violin Sonata No. 1 in G Minor, BWV 1001: I. Adagio David Oistrakh - Oistrakh Collection, Vol. 8: Bach

就像是在历史中看到两幅画的相关性一样,这个时候你从一幅画的创作背景就可以去理解另一幅画的创作理念了。

在《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的2分18秒的位置,大家可以听到巴赫使用了Corta这个快乐的音型。为什么巴赫会在一首表达对于亡妻哀思的乐曲中使用快乐的元素呢?在我的理解中,我们在思念一个离我们远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时,很多时候长时间浸泡在痛苦之中,但凡泛起的任何一丝美好回忆的涟漪,都可能将我们压垮。比如在河边散步时,想起这是他最喜爱的场景;转过楼道的时候,一瞬间以为他就站在窗边;每每你发现他不在的时候,那一刻思念的洪水更有可能将你压垮。

所以这就是在自律论音乐中第一种,我们通过作曲家同时代的这些音乐密码符号的分析和破解,可以达到理解作曲家创作的意图。

图片

那些不必、不需要被言说的音乐,我们应当怎样和今天的生活场景、感受结合为一体呢?

图片

沈媛

语言其实是逻辑思维的一个过程,它要明确、要沟通,它非常具有排他性,因而难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们经常探讨艺术期待表现什么?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到音乐家是如何创作的?

音乐家将自己的感受直接记录下来,转化为一种听觉,观众再把它转化为感受,所以中间不必非要加上“语言”这道工序,正是因为音乐没有语言性,所以有一部分的音乐甚至可以不用有标题。

J.S. Bach: 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 Cantata BWV 147 -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Arr. For Piano By Myra Hess) Rafal Blechacz - Bach - Classics for Relaxation

这首《众望喜悦》选自康塔塔(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多个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它有一个宗教提名,是一个合唱曲,它有明确的歌词。

但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版本更多是各种器乐曲,比如说管风琴、钢琴的版本,那么当它变成一个器乐曲时,它所有的文学性都不在了,歌词不在了。应该怎么感受它呢?

图片

希望你可以边听乐曲边读我下面这段的描述之后,转化成一种感觉,之后请你把这一段话完全忘掉。

我曾经在东京留学了3年,在柏林留学6年。这首德国作曲家巴赫的曲子,更让我回想起东京的留学时光:在东京的电车上,每天上下学,看着打工人上下班——通勤的地铁上,脸上露出极度的疲劳,在东京的人潮中感受到的是无比的空寂。这个时候戴着耳机,在电车上看到的是每一个人生活的不易,每一个人身上都闪着微光。这是我听这首乐曲时所能体会到的一种共情。

现在我希望你把这段话完全忘记,然后找一个你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来自于你的人生阅历,它是独一无二,无法取缔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沈老师每次用心的引导,总能带给我们多角度的启发,这或许是她作为老师一种本能的责任感,是她作为管风琴家又不止是管风琴家的一种艺术修养。她严谨专业,却并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条条框框,她乐于与观众交流并汲取更多灵感。这样的音乐家曾在去年线上音乐会收获了众多网友的喜爱,让大家直呼“管风琴也太帅了吧”!

本周五,你将有机会现场聆听她的音乐会及导赏,千万不要错过!

艺术家简介

图片

沈 媛

【上下滑动查看】

沈媛,双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际著名管风琴演奏家,柏林艺术大学第一位华人管风琴博士。2019年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全国青年教师二等奖。

《管风琴大字典》中文译著者,该大字典是全球第一本华语管风琴学术著作,有23国语言组成。受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委托,独立完成全部展陈大纲的撰写。多次担任国际大赛评委,录制了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首张管风琴独奏CD,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管风琴演奏家”。

2019年沈媛于柏林大教堂举办独奏管风琴音乐会,这是华人首演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名琴,音乐会成功后沈媛收到2021年巴黎圣母院管风琴独奏音乐会邀请。2021年,沈媛将担任俄罗斯塔里维尔季耶夫国际管风琴比赛评委,成为该大赛历史上第一位中国评委。

曾获得隶属于日内瓦音乐比赛联盟的国际一级赛事、管风琴界奖金最高、被誉为“管风琴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加拿大国际管风琴比赛第四名、并获得“Richard Bradshaw最佳观众评审奖”。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此殊荣,也是该大赛第一次非金奖获得者包揽最佳观众评审奖。国际演奏家级别获得者,此外她曾7次获得国际、国内比赛第一名。沈媛参加比赛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管风琴之梦》,该电影首映于多伦多纪录片电影节,并获得美国公众电视网(PBS)与艾美奖联合举办的“独立镜头纪录片奖”。

4岁开始跟随父亲-中国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创始人-沈晓明教授学习钢琴、电子管风琴,10岁进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16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20岁保送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22岁以优秀毕业生身份留校任教,29岁评为副教授。

先后获得两个博士学位——日本东京圣德大学管风琴博士(Ph.D),师从于日本管风琴家协会会长松居直美教授;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管风琴演奏博士(Konzertexam),师从于Leo van Doeselaar教授(格兰美获奖者),Erwin Wiersinga教授。

多次受国际大师指点:Ton Koopmann(荷兰), Louis Robillard(法国), Zigmond Szathmary(德国), Oliver Latry(法国), Michael Radulescu(奥地利), Wolfgang Zerer(德国), Peter van Dijk(荷兰)等。

作为管风琴作曲家,沈媛凭借作品《等待戈多》、《B-A-C-H》,于2014、2018年两次入选哈莱姆国际管风琴音乐节“青年作曲家计划”。至今发表出版物《管风琴演奏艺术》(上、下)、DVD《感恩・绽放-沈媛博士归国音乐会》。主编译著了全球华语第一本管风琴学术著作《管风琴大字典》,该大字典由23国语言组成,现已于比利时发行。

沈媛受邀于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录制个人管风琴演奏专辑CD,曲目跨越从巴赫到近现代的大量作品,其曲目技术性与音乐性之高均受到肯尼迪艺术中心的极高评价的赞誉。该唱片被英国音乐杂志《管风琴家评论》(Organist’s Review 2018-09)的高度评价为5星满分,并评价:“沈媛博士是活跃于亚洲的充满活力的管风琴音乐推动者,她表现出无可挑剔的华丽音乐性和超高技术性(后者使CD中的门德尔松一曲闪闪发光)。同样重要并令听众欣慰的是,她的音乐有着庄严而细腻的敏感,明智而适度的自由。我给予这张CD最高分。”著名英国管风琴杂志《合唱与管风琴》(Choir & Organ 2018-09)评论道:“沈媛在这张CD的演奏令人印象深刻、睿智、令人着迷,她完美的奏法使得这台管风琴适合各种时代风格。”

沈媛活跃于世界演奏舞台,足迹遍布德国、法国、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丹麦、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泰国、埃及、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演奏过多台世界名琴,如:巴黎圣母院、柏林大教堂、法国凡尔赛宫、蒙特利尔圣母院,蒙特利尔圣约瑟芬大教堂、荷兰哈莱姆圣巴弗大教堂等40余台世界文化遗产等级的管风琴。

此外沈媛还多次组织、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自2013年起作为艺术总监,每年一届筹办“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学术音乐节”,该学术论坛兼并学术高度和普及广度,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好评。2016年7月,沈媛受邀第51届“荷兰哈莱姆管风琴音乐节”举办讲座,成为第一个在近百年的这个历史最悠久的管风琴音乐节上举办讲座的华人音乐家。

作为管风琴教育者,沈媛培养中国第一位自主教育的国际管风琴比赛第一名(2017法国凡尔赛国青年管风琴演奏家比赛第一名傅宝儿)、以及多名管风琴国际比赛获奖9人次、电子管风琴国际、国内比赛获奖20余人次。

2017年10月,沈媛于加拿大著名文化之城蒙特利尔举行的“加拿大国际管风琴比赛”(Canadian International Organ Competition,简称CIOC),该项赛事属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联盟,被誉为“管风琴界的奥林匹克”,是管风琴界全球奖金最高赛事。经过四轮230分钟不重复独奏乐曲的比赛,沈媛在决赛中获得总分第四的优秀成绩及“Richard-Bradshaw最佳观众评审奖”,享第一名全部演出与唱片待遇。

这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此殊荣,也是该大赛第一次非金奖获得者包揽最佳观众评审奖。沈媛在大赛中的演奏通过网络、电台向全北美直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赛后评委会给出极高评价:“…她演奏的巴赫作品奏法准确,时代风格与音乐张力把握极佳…” Silvius von Kessel(德国评委)“…完美的门德尔松与交响化的弗朗克作品,柔美的歌唱性与歌剧般的戏剧冲突…” David Briggs(英国评委)“…音乐性、技术性均成熟的演奏者…” Carole Terry(美国评委)“…决赛中其他5人弹的是管风琴的过去,沈媛弹的是管风琴的未来…” Jean-Baptiste Robin(法国评委)

演出信息

图片

巴赫,生日快乐!系列之四

2021年3月19日 周五 19:30

巴赫:管风琴上的一生

风琴:沈媛

曲目: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魏玛时期(1703-1717)

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549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BWV 565

G大调幻想曲 BWV 572

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 532

克滕时期(1717-1723)

从至高天而今降临 BWV 738

G大调幻想曲 BWV 571

莱比锡时期(1723-1750)

巴比伦流水 BWV 653(选自《莱比锡18首众赞歌前奏曲》)

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唤(选自《6首舒伯乐众赞歌集》)

众望喜悦(选自康塔塔《心、口、行与生活》BWV147)

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BWV 542

票价:50 100 180 280 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