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几年,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小猫倩倩 2021-03-18

我其实挺少用“后悔”这个词的。

其一是因为事件发生在过去,后悔也没用,并不会改变什么;其二是因为我们每次做决策,做出的都是当下那个时刻自己认为的最优解。甚至大部分时候,过了许多年之后站在“结果”的角度来看,我依然认为自己那个时刻没有更好的决定了。

有一件事例外。

这件事是关于认知与自信的。

2017年的时候,我还在国网工作,意外地通过互联网写作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彼时的我还只是把它当个业余爱好打发时间,完全没想到这个“一时兴起”会改变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

大概写了3个月的时候,我接到了第一篇商业约稿。那时候知乎平台对于大V自己接私单写软文管的比较宽松,巅峰时期,我们那些玩得比较好的朋友,基本上单篇约稿报价都在几千元。一个月随便接上几篇,按照我们当时的生活水平就已经很富足了。

要知道,那时候我本职工作的工资也就几千块而已,稿费甚至比我一个月工资还多。这对于“没见过钱”的我带来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看着银行卡里的余额蹭蹭地涨,我有一种不真实的飘忽感,总觉得这个钱是不属于自己的。晚上做梦也经常梦到钱就没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时常会陷入虚无主义,觉得“我这么努力工作的意义是啥?”

大概过了半年,我终于适应了“卧槽,这真的是我的钱。我怎么这么有钱”,开始进入报复性消费的阶段。3000块一瓶的面霜,飞机头等舱,万元线下课买起来不眨眼。像个暴发户一样,拼命买各种东西以证明自己有钱。

那个时候我完全沉迷在消费主义的快乐中,尽情地享受去买“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带来的快乐。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些财富的上游是谁,创造价值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会给到我。当然因为有理财基础,我花一半存一半的,并没有挥霍完。只是现在回看当时买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

直到2018年9月,在周杰老师的提点下,我终于对“创业”这件事有了懵懂的印象,隐约知道要把盘子做大需要更多人和资源,不情愿地注册了公司。但这时候我对于“把钱分给别人”还是非常抗拒的。

说是创业,其实一开始只有我和我助理两个人。

后来我们开始接一些广告和公关的单子,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了,就找到了我现在的合伙人。我的合伙人也是一个大V,那时候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公司开黄了,我们就回去继续当博主”。

甚至到了2019年,我们的小破公司已经开始接大客户的单子了,我和合伙人还是把它当成一个part-time job来做。(正常人的思路:我们都有大客户做背书了,一起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吧;哪怕之前是兼职创业,看到现金流好客户好也应该认为是主职了。我俩的思路:说不定哪天就黄了,还是兼职做做吧。)

直到2020年,我才后知后觉地萌生出“不应该就这样漫无目的地做下去,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把它当成未来的跳板”的想法,开始和创业的朋友交流,开始着手报考MBA,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才对于我们做了两年的商业模式有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认识。

也就是说,我都干了两年了,才终于想明白我的公司为什么赚钱,赚的是供应链哪个环节的钱,过去做对了哪些事才能在其他供应商中胜出,我们未来将走向何方。

到今年,我们原来现金流充沛的平台因为政策调整,收入断崖式下跌,我们陷入被动进入拓展新业务的路子。

同年一起创业的同龄人朋友,有的已经开了8家分公司,有的已经年营收数千万。而我们还在一种介于“工作室”和“规模化公司”的中间状态,小小步子地前进着。

现在我重新回看这件事的起点,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好的。

比如说,更有远见,刚开始做自媒体收入增长的时候,我可以去分析这条供应链上赚钱的逻辑是什么,然后比现在更早地切入公关业务和媒介角色。比如,哪些环节的哪些部分收益更高,我该通过什么方式靠近那一端。而不是像暴发户一样赚了点钱就傻乐,自以为是,自认为写的文章无敌好,甲方才愿意给我那些“我认为很多”的钱。其实处于下游的作者,在利益分配方面一点都不占优势。

真正稀缺的是资源,而不是“写作的能力”。利益分配永远更靠近资源端,而非劳动端。

比如,更早有风险意识,在现金流好的时候“居安思危”,别的公司都在研究新业务线,我们也应该去拓展,而不是因为“眼下有钱”就在舒适圈躺着,因为难就找借口逃避。这样今年就不会这么被动了。

造成这一切的本源并不在于别人,而是我自身的认知不足以及性格中的怯懦。

比如说一开始没有捕捉到商业机遇,沉迷于眼下赚到的小钱,其实是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我的家庭和大多数人一样,父母是小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我上大学时候的生活费是略显局促的,看到室友买高档衣物也会流露出羡慕之情;我的第一份工作也不过是普通的职员(虽然岗位叫管理岗比较好听)。这些过往经历让我在物质上一直处于略微稀缺的状态,对于“钱”的认知也非常肤浅。所以当我快速提升收入的时候,第一时间做的事就是去填补自己的物质欲望。

我身边有朋友是连续创业者,已经创业到第三次、第四次了,已经过了我之前那个“暴发户喜悦”的阶段,新的公司就成长很健康;还有的朋友虽然是第一次创业,但是本来家境就殷实,不稀罕买买买,创业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所以他们能够跳出来“钱”的圈套,脱离消费主义牢笼,站在更高的视角上思考问题。

比如我刚开始凡事亲力亲为,自己宁可累死也不想找帮手。其一是和上面一样的原因,长时间的匮乏状态让我很抗拒“给别人分钱”这件事,哪怕我知道招人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心理上这个门槛也很难迈过去。其二是我的完美主义病比较严重,看谁干活儿都觉得不满意,不如我自己做得好。

这个问题最终随着我的存款增长带来的安全感,以及工作量增加到累死自己都干不完了,我艰难地迈出了“成立团队”这一步而得以解决。

还比如说,我们基本没有主动拓展新客户,而是靠老客户转介绍;包括一直迟迟不做新产品线,其实归根到底都是我对自己不自信导致的。

这个“自信”主要指的是“对未来的自信”。我总是觉得自己之前不管是做个人自媒体还是做广告公关业务,都是“运气好”决定的,而再做一件新的事运气就不一定这么好了。特别是我们在公关行业,经常跟各种舆情打交道,第一眼会先看到一件事的“风险”。我和合伙人其实期间有很多次拓展新业务线的打算,但每次讨论这些新的想法的时候,最终都因为“风险太高”不了了之了。

虽然带了一个团队,但是心态上依然是自由职业者。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拆解过“我们为什么做得好”,“现在的方案有哪里是可取的,可以在其他领域复制的”。

于是这么久过去了,我们还在慢吞吞地往前走着。

我还很害怕困难,遇到事情的时候,心里的小猫咪就光速逃回了小角落躲起来,假装看不见,就不用面对。

比如去年,我其实心里已经知道发展的正确的解决路径是“拓展新业务”,但是这是未知世界诶,也太可怕了,于是就逃避去学习了。谁来找我谈啥合作计划,我都推说“哎呀呀最近太忙了我在备考MBA等考完再说吧”,但后来双十一期间一边复习一边备考的事证明了,其实工作和学习基本互相不耽误。

也就是说,如果我真的打心底里想去拓展新业务的话,其实考MBA根本不耽误,去年的正常业务也不耽误。

于是就这样又逃避了一年。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叫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以前我以为这个机会指的是信息差,比如有人告诉你10年前买茅台股票,或者15年前买上海的房子,你在那个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就抓住了机会。

现在的我认为,机会其实一直都在身边,每个时代、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机会,只是受限于自己的心智水平和性格特质,看不到罢了。

关于“提升认知上限就能提高收入上限“,我大概是用亲身经历实践了一下。我经历了两轮收入增长之后又停滞了(第一轮是从打工到自由职业,第二轮是从自由职业到创业,但是因为业务没有新进展,所以就没再增长了)。受限于“没见过钱”的认知,我在正确的时机切入了正确的行业,却止步于此没有很快继续探索;受限于性格的软弱怕失败,在蓬勃发展期就慢下来了。

幸好现在意识到了这些,还不算太晚。

还有2年就要到而立之年啦,希望自己在这之前变得更成熟、更稳重一些~也希望自己可以一点点改掉这些性格中的怯懦,心力能够支撑住梦想。

我也会时常在公号记录这些改变。

愿诸位都能突破自己的认知上限,早日成长成更富有、更强大的人儿~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帮喵点个“在看”,可以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分享两个最近发生的故事~

02 | 北大出成绩啦!我的MBA笔试复盘,给在职考试的同学一些建议

03 | 如何把家收纳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04 | 毕业四年搬家六次,我决定买个自己的小窝了

05 | 最近情绪崩溃的一个瞬间 | 来谈谈预期管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