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鼓楼,在时光里

 桃之夭夭者 2021-03-18

那流逝的时光

金陵的鼓楼

文艺

之歌

这些银杏叶

是昨天写给今天的书信

赵雷的歌《鼓楼》:

雨后的阳光散落

人们都出来了
执着的 迷茫的 

文艺青年很多

如果我无聊了就会

来这里坐坐

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

墙壁晒太阳的过客

如果我有些倦意了 

就让我在这里独自醒过
我站在鼓楼上面 

一切繁华与我无关

听着窗外时时刮起的狂风

歌里唱的是北京后海边的鼓楼,在南京也有个地方叫鼓楼。在秋天来到鼓楼,那一座朱红色的建筑在鼓楼岗上,大门灰墙黛瓦,进了大门,一座红墙三门的大殿兀自巍峨,殿前的银杏树毫不吝啬的洒下满地金黄。红墙、黄叶,在夕照下似一帧旧照片微微泛黄,诉说故事。潇潇秋色无边,南京瞬间成为金陵。

南京鼓楼始建于1382年明朝洪武十五年,用于南京城的报时,古时实行宵禁,早晚的击鼓声为启闭坊门的信号,随着鼓声,快马向13个城门飞驰,前去控制城门的启闭。鼓楼也是京师迎王、接诏书等重大庆典的重要建筑,对面是大钟亭。建成时规模宏大,是明朝京师的主要建筑,距今已有637年。

梦中

鼓楼

还会给远方的朋友写信?

如今鼓楼成为“鼓楼公园”,乘游1路公交车,一路经过中山门、明故宫、总统府、鸡鸣寺至鼓楼。一路都是历史的遗迹,错开高峰时间,坐在靠窗的座位,让风徐徐吹来,从梧桐树的绿荫里,慢慢的从热闹开往沉静,从现代去往明朝。

鼓楼在高岗上,形成一个交通环岛,第一次来会找不到公园大门。不起眼的大门,推开了仿似打开了一本古籍。一墙之隔,隔绝了两个世界。墙外是喧嚣的俗世,这里却可以什么都不想,或是让思绪天马行空,随意驰骋。

天下事都是如此——

曾经是一枚“文青”,会在无所事事的下午,漫无目的的来到鼓楼,在高大矗直的银杏树下的石凳上坐一坐,空气里沁着淡淡的草木香,微微凉意恰能安抚烦乱的心,仿佛就放空了那些烦扰,那些近忧。

遇到忽然下雨,园子外不远有家咖啡馆,同样静谧。门脸很小,在外面几乎看不出,进去却曲曲折折,有不少座位。找个窗边坐下,看雨滴在玻璃窗上幽幽的流泪,高高的鼓楼变得朦胧,弯弯的屋顶挑向天空,自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淡然,宠辱不惊的自若。就这么遥遥望着,孤坐着,喝着黑咖啡也不觉无聊。

鼓楼下环绕的马路上车来车往,那些繁华都与之无关。只有对面的六角亭遥遥相对,曾是古亭晨钟,如今冷眼看尽沧桑,静默无言。

如今的鼓楼广场

再往外走,是鼓楼广场,小时候曾在广场边的“鼓楼食品商场”买过零食。包着彩色糖纸的水果硬糖放在透明的玻璃罐里,五颜六色,在柜台上摆了一溜,是最吸引我的。还有其他各色南北货,炒货,而我的眼里只有那晶莹发光的糖果。吃完了糖果,糖纸还舍不得丢,撸平了夹在旧书里,不时拿出来把玩,那糖的甜味消逝得很慢很慢。

记忆中的美食还那么美味么?

还有鼓楼广场的西北侧曾是大名鼎鼎的“马祥兴清真菜馆”,1958年由雨花路迁至鼓楼。青色的外墙,圆形尖顶,招牌是烫金的汉字和回文,是南京“回回”们最爱去的清真馆。

当年开在鼓楼广场边的马祥兴

“马祥兴”自1845年清朝道光年间传至今日,已170余载。民国时期,李宗仁、白崇喜、孔祥熙曾在此宴请宾客。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酒食余味,欣然提写“百壶美酒人三醉,一塔秋灯映六朝”的雅句。来二两牛肉锅贴、一碗馄饨是儿时对美食的终极梦想。后来店家于03年搬离了鼓楼广场,迁去他处。

在鼓楼,不容忽视的新地标是紫峰大厦。10年竣工的紫峰大厦平面呈三角形,建筑高度450米,为世界第七高楼。在72层的观光层,可眺望“绿肺”紫金山和蜿蜒长江,城市街景尽收眼底。站在高处望鼓楼公园,显得渺小。鼓楼的宫墙代表着历史,紫峰大厦的尖顶代表着现代,二者在鼓楼这个地方神奇的融合。

我在鼓楼,感受着黄蝶舞碧天的浪漫,高耸入青云的奇妙。

我眺望过远处的山峰,也回望来时的路,穿过纷纭,越过沧海,与飘落于时光里的金陵重逢。

喜欢本文请点右下角:在看!我会欢喜!

作者简介:雪凝儿,南京市作协会员,小说曾获全国铁流文学奖。善于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别样风景,感悟人生。是一手眼前的苟且,一手诗和远方,两手都要硬的文艺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