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史话 | 寻找运司街

 冬可燃冰 2021-03-18

古人有诗云:“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因为长江和大运河在扬州交汇,作为水运交通枢纽的扬州,在西汉中叶、隋唐以及明清时期曾创造过三次辉煌。而运司街,则承载着明清扬州作为富甲一方商业重镇的许多往事。

辕门桥、教场街和运司街相连接,构成了扬州明清古城南北交通主轴线。现在来说,运司街位于扬州国庆路的北段——从古旗亭到东关街不到四百米的街道。
岁月荏苒,世事变迁,运司街已今非昔比,让我们透过历史烟云,去探寻街上的曾经繁华的过往。
图片

现位于国庆路225号的两淮盐运使司,简称运司衙门(“两淮”:泛指苏皖两省江淮之间),曾是运司街上权倾一时的政府机构。朝廷派驻扬州的盐运使其长官为道员,官从三品,一般都兼任都察院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专职管理盐务等事务,可谓是位高权重。

运司衙门现尚存一处灰墙黛瓦的门厅,虽经多次修缮仍保持着建筑原貌。明万历《扬州府志》记载“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在大东门外”。八字大门两边至今还矗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狮子,气氛庄严肃穆。运司大院内还有一栋保存完好的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木料全部采用花旗松,为民国初年的两淮盐务稽查所

图片
从元代开始,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就掌握着江南盐业的命脉。及至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的高度集聚,食盐市场覆盖江苏等六个省份,大批盐商长袖善舞,缔造了扬州史上的财富神话,并在清康、乾年间达到了巅峰。
图片
盐商从官府购买“盐引”(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并缴纳引税。这种“官监商销”的体制规范着盐税征收秩序。明末清初每年经扬州运销的食盐多达670万石,“盐课居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扬州仅盐税一项就占清国税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盐税被用于朝廷消费,还作为军饷和官员的俸禄等。致富的盐商们也成为举足轻重的纳税人。他们拥有锦衣玉食的生活,还热心参与不少社会事业的创办。

图片

“天下之赋,盐利其半”,当时的扬州,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商业大都市之一。一代盐商富可敌国,雄踞扬州三百年,强力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扬州成为千里运河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
后来,运司衙门又几易其主:太平军三下扬州的指挥部,辛亥革命时期的军政部,民国的运使和盐务管理局。解放后这里先后是扬州地区行政公署(地委)、扬州市人民政府(老市政府),目前仍为政府机构的驻地。
图片
而运司街以西,位于运司衙门西南有一运司公廨,为运司衙门官吏的生活区。从运司公廨经务本堂可达北柳巷和小秦淮河。1978年三元路拓宽改造时运司公廨大部被拆除,尚存巷尾约三分之一,运司公廨巷内的“瓢隐园”旧址得以保留。
图片
清末民初扬州诗人董玉书在《芜城怀旧录》里这样描绘瓢隐园:“在运司公廨内,许幼樵之别业……小园结构,别具匠心,花木极多,盆景尤佳”。
图片
运司街南侧(现国庆路文昌中路交汇处)有一株约560岁高龄的银杏树,该地原址为谢太傅祠,清雍正九年(1731年)为祭祀东晋宰相谢安而建。祠的原址亦即谢安旧宅,如果算起来该是一千几百年前的事情了。
这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像一位时光老人颔首俯瞰着运司街,见证着这条街的岁月沉浮和风霜洗礼,也无声护佑着这座卓尔不凡的城市。

·  END  ·

图文/何伟 

排版/广陵古城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