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肃宁与世界的距离又近了,家乡成为故乡的可能性更大了

 修篱种菊 2021-03-18

    动车组(绿巨人)D728次列车于4月1日从深圳站始发,于今天上午10:37—-10:39在肃宁站停靠。从此肃宁结束了无动车乘坐的历史。

     一列火车,在肃宁停靠2分钟,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尽管之前一直有宣传说是肃宁将开启动车时代,我也似乎置若罔闻,一辆车次而已跟我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呢?没有这个车,我还可以乘坐别的车次。再说,我一年又能坐得几回车呢?

   骄忽然跟我说,他抢到了最后一张票,肃宁-北京西。

   骄喜欢坐火车,也有收藏车票的爱好。每去一个地方,车票他都不会轻易扔掉,这只是部分,他宿舍的抽屉里,还有很大一摞。

     因为喜欢坐火车,大学几年,隔周他就会回家来,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去。周末的时候,他会坐城际高铁去北京看电影或者吃小吃。出去旅游,有火车坐他就不会选择飞机。他不是个细心的孩子,会丢三落四,但是车票他都有收藏着,按照时间细心排放。年前去上海,高铁不用纸质票,他感觉是一大损失,心疼得念叨了好几回。

   骄喜欢坐火车,尤其是慢车。火车一路行驶,沿途风光景物一点一点从车窗后撤,他会想到很多,也会猜测途径地的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一点像我。

    看记录,这是2017年春节他在回肃宁的火车上,那是傍晚,火车擦过城市的边缘,他临窗看外面万家灯火闪烁过,心中遥想别人是怎样一番光景。

   别人是怎样一番光景呢?应该是各有各的琐碎,各有各的念想,各有各的幸福吧。他想象鸡鸣犬吠,想象小儿无赖,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一种思乡的情怀了,尽管还模模糊糊。

     他们这一代人会思乡吗?不确定。

     骄小时候在村里住,想他几岁时候的人和事应该记不住太多。后来搬家,单元楼里,邻居之间很多是点头客气之谊。因为学校功课多,他们很少有机会自己满世界蹿玩儿,轨迹应该也不大,家长们又看孩子也紧张些,扒瓜上树发废掏鸟的经历是一概没有。再大一点住校,节假日很少;再后来上大学,读研,倒是常回肃宁,也只是在家守着,至今对肃宁的街道和人都不是很熟悉。每个学校的同学在一起也就是那么有数的几年,小伙伴们工作、求学,都已各奔东西,重新聚拢可能要在许多年之后。

   这么想来,他成长的阶段里,童年时在一处,少年时在另一处,青年时又在另一处;更重要是身边相守的伙伴也会随之有所变化。将来工作生活,也未知是在哪里。不像父母,出生、成长、生活,都在这方圆小域。一城终老的记忆和分段的记忆在深刻程度上,一定有所不同。他们对家乡又存有多深的记忆呢?

      小时候,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等老了,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这是我现在对家的理解,但是,家和家乡的概念,似乎又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孩子, 对家和家乡是怎样的理解呢?

     我又问他,抢这张动车票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收藏啊,多有意义,第一列动车,记录咱们大肃宁动车时代的开启。

    收藏了那么多车票,也就是乘坐过了那么多火车,难得他对肃宁动车时代的第一票还颇有情怀,大肃宁的“大”里,听得出有些自豪和自恋的成份。因为他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就像客人,我一直有质疑他对肃宁的关注度,但如此看来,他是有的。

     高铁动车,在大城市,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对肃宁来说,切实有纪念意义,一个时代的开启,也昭示着这一方土地有了新的无限发展发挥的潜能。动车时代开启,肃宁和世界的距离更近了,新一代肃宁人的未来也会越来越精彩。来,他们,是很有可能会把家乡奋斗成故乡的一代人

     这么一想,我先替他们有了乡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