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金华303 2021-03-18

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为了表彰和自己共同征战多年的将帅们的功绩,命人在南京城外的鸡鸣山修建功臣庙,按照功绩大小,将21位开国功臣的塑像供奉在内,其中魏国公徐达位列第一。

1、投身军旅

徐达是朱元璋的同乡,都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市)人,两个人从小关系就很好,那时候经常和他们一起玩耍的还有后来的开国名将汤和。徐达是三个人中年纪最小的,他比朱元璋小四岁,比汤和小六岁。

1352年,郭子兴集结数千人起兵,占据了濠州。汤和先去投奔,后来在汤和的邀请下,朱元璋也投身到郭子兴的起义大军之中。一年后,朱元璋回家乡募兵,22岁的徐达应召,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徐达从军图,源于网络

当时和郭子兴一起占据濠州的还有孙德崖、赵均用、彭大等人,因为意见不合分为两派,郭子兴独成一派,孙德崖和赵均用等人一派,两派之间斗争激烈,郭子兴处于劣势,几乎被孙德崖等人害死,幸亏当时的部将、女婿朱元璋搭救才保住了性命。

朱元璋此时已经从家乡招募来了不少人马,他见濠州城统帅之间争权夺利,知道依靠这些人难以成事,于是决定带着自己的人马离开濠州。

2、临阵救主

1353年12月,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24人离开濠州,向南进入定远县,很快攻占了滁州。

在一路攻城拔寨的过程中,徐达作战勇猛,在众将中逐渐显露头角,朱元璋对他很是看重。

随着朱元璋占据濠州,周围不断有人前来投奔,他逐渐聚集起上万人的军队,颇有声势。

郭子兴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下,不得已前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就将濠州城的军中大权交给郭子兴掌握。

人马聚集越来越多,滁州城中粮草告急,朱元璋向郭子兴献计,南下攻取和州(今安徽和县)以夺取粮草,扩张地盘。郭子兴当即应允。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朱元璋像,网络图

此时的和州控制在元军手中,朱元璋先派三千人伪装成元军蒙混进城,然后举火为号,紧跟在后面的万人军队随即一拥而入,占据了和州城。

郭子兴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驻守和州。

朱元璋占领和州不久,孙德崖就前来求援,朱元璋顾忌刚刚击退的元军,于是就让孙德崖进城,希望双方和好,合力抗元。

无奈此时郭子兴对孙德崖仍有余怨,当他发现孙德崖进城后,马上派人捉住他,想要趁机除掉老对手。

孙德崖所率部众见此情形,马上挟持了朱元璋。

两方各有所恃,都不肯率先让步。

关键时刻徐达挺身而出,向孙德崖的部众请求用自己代替朱元璋。

徐达一定有很好的口才,不然在这紧要关头对方怎么肯临阵换将?谁不知道朱元璋是郭子兴的爱将加女婿,用朱元璋作筹码显然比徐达重要得多。

但是他们居然真的听从了徐达的建议,徐达的机智与口才可见一斑。

朱元璋回到军中主持大局,经过一番艰难的交涉,最终双方各自放人,事件和平解决。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随朱元璋一起出走濠州的淮西24将中,徐达和朱元璋的关系更显亲密。

3、计除赵普胜

虽然同是反元大军,但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势力之间各有矛盾,对于朱元璋来说,张士诚、陈友谅更是亟需铲除的最强势力。

1359年,徐达奉命和俞通海一起攻打陈友谅占据的池州、安庆等地,此时把守这些城池一线的正是陈友谅的得力干将赵普胜。

赵普胜善使双刀,勇猛异常,在他的严防死守之下,徐达的多次进攻都宣告失败。

徐达知道赵普胜和俞通海以前曾经共同抗敌,两个人比较熟识;赵普胜还曾经归附朱元璋,现在归于陈友谅麾下绝不会是死心塌地;另外陈友谅生性多疑,尤其忌惮赵普胜的战功赫赫,担心终有一天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陈友谅塑像,网络图

徐达充分利用各方面因素定下离间计,最终引诱陈友谅杀死了赵普胜,成功除掉了进攻陈友谅路上的心腹大患。

4、战功卓著

1360年,徐达会同常遇春伏兵九华山下,给大举前来的陈友谅军队予以迎头重击。

1361年,徐达率军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陈友谅大败。

1362年,徐达与陈友谅在江西康郎山遭遇,徐达率兵力战,再次大败陈友谅。

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争战到达决定性阶段,鄱阳湖战役中,朱元璋对取胜有绝对把握,但是担心背后的张士诚偷袭后方,于是命令徐达赶回应天负责城池守卫。

徐达在应天严防死守,免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最后朱元璋军队全歼陈友谅六十万大军。

与劲敌对阵之时,后方当然要交给最信得过的人,徐达显然就是朱元璋认定值得托付的首选良将。后来朱元璋也曾经对别人说过:“让徐达回去守应天我最放心,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妥善处理。”他认可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对方忠诚的品格。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汤和与众将绣像,网络图

公元1364年春天,朱元璋被拥立为吴王,拜徐达为中书省左相国。

陈友谅已除,张士诚还在。1366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0万攻打张士诚。徐达采取分兵三路的方式先后攻击湖州、杭州等地,两地相继被攻克,张士诚据守的平江成为孤城。

徐达屯兵城外,命令常遇春等将领分段驻守,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

历时半年有余,平江城中粮尽,徐达率领大军强攻而入,张士诚军中将士纷纷投降,张士诚自尽。张士诚割据势力自此荡平。

5、放走元顺帝

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进行北伐。

从徐州一路北上,徐达所率大军所到之处,元朝守军闻风而降。1368年七月,徐达攻克通州,包围了元朝都城大都。

通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连夜带着后妃、太子及一百多名大臣从大都建德门逃跑。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元顺帝像,网络图

常遇春经常和徐达共同出兵作战,他非常了解徐达的用兵策略,按照他对徐达的了解,此时把大都城团团围住、擒获元顺帝简直易如反掌。他认为是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十分生气,当面质问徐达为什么要白白失去这个立大功的机会。

徐达对常遇春解释说:“元帝虽然是夷狄,然而他长时间居于帝位,号令天下,民心习惯于依从他。如果我们真把他俘获送到主上面前,主上应该怎么处置他才好?是割出一块地来封赏他,还是杀了他以求甘心?显然两个做法都不大合适,所以不如放了他。”

常遇春显然并不能理解徐达的逻辑,最后还是把事情告到了朱元璋跟前。他没想到朱元璋非但没有责罚徐达,反倒很赞成他的做法。

徐达不仅网开一面放走了元顺帝,对于元朝归顺过来的王公大臣等人,他也一律宽待,愿意投降的一律准降。

朱元璋即帝位后,拜徐达为右丞相,后来册立皇太子,又拜徐达为太子太傅、参军国事,封魏国公。

6、后世评说

虽然朱元璋亲自下令修建功臣庙,但是被供奉进庙的功臣,除了早年即战死或病死,如常遇春、胡大海、邓愈之外,侥幸从战争中活下来加官进爵的,最后也难免被赐死的结果,比如李文忠、傅友德,相比之下,徐达、汤和算是少数得以善终的。

是因为少年跟随的情谊吗?恐怕这个因素占的比重极其微小,帝王家中父子、手足之情尚且不能与大业相提并论,更何况同乡或者朋友之情。

徐达攻破元都,放走元顺帝,朱元璋不仅不责罚,反倒这样评价他

朱元璋老年像,网络图

徐达的战功赫赫或许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认可,他曾经这样评价徐达:“谋勇绝伦……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将其誉为“万里长城”。

然而军功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二三十位,有军功的不在少数,但是得以善终的却极少。

所有的秘密也许只在四个字:柔弱,不争。

汤和性情柔和,早在朱元璋到郭子兴军中担任低微军职之时,就有人因为他年轻、资历浅不大服气,唯有汤和最早认可他的领导地位,总是遵照执行他的命令,虽然他比朱元璋年长两岁,朱元璋还是通过他才得以投军,论资历他比朱元璋老。

徐达同样如此,有军功和资历却从来不以此自傲,《明史》中评论他:“中山(徐达追封中山王)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

另外徐达仁慈不滥杀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朱元璋尤其看重他这一点,曾经对众将说道:“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

即使是身为将军,也不应该随意杀人,这不仅会让国家受益,后辈子孙也能蒙受他的福报。

朱元璋贵为一代帝王,对于部下和臣子算不得仁慈,如果说他的一些做法是为了维护帝业而不得不为;那么在评价徐达时,他的说法应该是由衷的,能够体现他最真实的想法。

正史记载的自然都是最光明正大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连正史都不愿意相信,那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