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勇:我如何将海底捞做到100亿?

 金砖财经 2021-03-18

海底捞创始人、董事长

张勇

5月17日,海底捞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首次晒出了全部家底。

为何是海底捞?

十几年前,国内还未曾出现,如麦当劳与肯德基般,大规模连锁的中餐店。


1994 年,张勇在四川开了一家“海底捞火锅城”,却仅有 4 张桌。

人们在思考为何难以实现中餐的大规模拓展,得出一个结论——难以标准化。而火锅,这种只需配备底料与各类食品种类,无需依赖厨师的细分领域,成为最具备连锁潜力的餐饮。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2015年,海底捞开到112家门店;2017年273家;目前已达近320家,其中包括24家海外店。

如今它还成为了第一个达到 100 亿年收入的中餐品牌,并于5月17日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准备靠上市募资在 2018 年将门店数量翻倍。

招股书数据显示,海底捞去年总收入为 106.37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 11.94亿元,近三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0.5%。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持有 62.7%的股份。

虽然规模扩张,一度带来管理上的问,例如后厨卫生的不过关曾让海底捞面临不再受欢迎的困难,但目前数据说话,海底捞仍保持增长的势头。

在此次招股书中,除了披露了身家,还有不少细节,让人重新打量起这个企业。人均上百的海底捞虽然连锁,却并非“廉价快餐”。而这个价格没有成为其在二三线城市拓展的阻碍,尤其在二线城市。截止到2017年年底的数据,海底捞在二线城市的开店数量占47.2%;去年年收入贡献比占到53.9%,都证明了二线城市居民担任主力军的消费力。

为何要上市?

海底捞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线下的餐厅经营,达到97.6%的占比;外卖与调味料和食材的销售,分别占到另外的2.1%和0.3%。

国内餐饮行业在这几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着外卖的红火,餐饮企业的竞争对手翻了不止一倍。如何决胜这个市场?

已经打响品牌的海底捞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在2018年新开180-220家门店,以规模效更强势地覆盖国内一二线城市市场。

扩张带来资金需求,这就是海底捞选择上市的直接原因。

据招股书,海底捞计划上市后募集得的资金 60% 用于开店;剩余20% 的资金用于新技术开发,包括选址、运营、存货管理等;还有15%用于偿还招商银行和花旗银行的融资贷款。

另一方面,除了规模以外,以服务作为切入口的海底捞将持续打响服务的品牌。在标准化的火锅行业里,服务成为海底捞一骑绝尘的差异化发展战略。

这一点,从前几年起的知乎、到微博、微信等网络营销,已经让海底捞在服务的知名度深入人心。例如等位时可免费接收美甲,有小零食;例如一个人去用餐时,服务员会放一只小熊在客户对面以缓解尴尬与寂寞……

虽然随后,这一点已经被众多餐厅也模仿学习,但是率先赢得了“口碑”的海底捞,已经领先了同行业不少。


为何是张勇?

服务,这是第三产业的老生常谈,尤其在餐饮业。


但为何是海底捞获得了成功,这要从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勇身上找找原因。


据了解,张勇在创立海底捞之前,有过三次失败的创业经历。

张勇在技校毕业后,1988年进入四川拖拉机厂。从那时起,张勇就显示出了他的“不安分”,常常利用节假日四处游访,寻找市场商机。

曾流传这样的小故事。张勇的第一次创业,本来是想买做博彩行业,谁知道准备买博彩机的钱被骗子忽悠买了一块山寨的金手表。第二回,张勇决定倒卖汽油。当时汽油凭票供应,张勇曾举着自制的“收油”纸板,在公路口连等三天,却都没有收到一张单子。

第三回创业,应该算是海底捞的前身了,张勇做了麻辣烫的生意。虽然刚开始只是小本生意,赚了一万多块钱,却因谈恋爱,也瞬间花个精光。

此前,曾带领海底捞长期霸占话题热搜的《海底捞:“地球人拒绝不了”的服务》网络红文,实则出于该同名书。虽然少不了广告营销的嫌疑,但从书中透露的大量张勇内部讲话及海底捞的案例分析,可一窥创业者与企业家对企业的影响力。

不管是过去失败的创业经验,还是其有前瞻性地对餐饮业的市场把控,都能看到这些经历使得张勇在管理后来日益巨大的餐饮集团上更得心应手。

24 年前开火锅店时,是因为不懂厨艺又是餐饮外行,张勇从那时起就是靠一股蛮劲的热情与周到,没想到却从一而终地成为了海底捞20几年来发展的最大特点。

我们关注的是,上市后的海底捞,还能依靠服务走多久?消费者日新月异的口味变化与健康饮食趋势,也许是下一步海底捞需持续探索且与之抗衡的最大难题。

LeaderClub

关注领导者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