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耄龄荟萃》序言:卿心永无二意

 广场有鸟 2021-03-18

卿心永无二意

——潘干卿《耄龄荟萃》序言


潘广云

2008年以前,我和潘干卿老先生基本上是不相识的。2008年暑假,我受平安电工潘协保董事长之邀重新回到云溪学校工作,潘老先生是云溪学校当时五位退休老师中的一位,且年岁最高。因每年“五节”(春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学校都会组织慰问退休老师的活动,这样,我和潘老先生的见面机会就经常有了。我也得便接触到潘老先生简静有致的晚年生活。随着对潘老先生了解的增多,我对他的敬重之心日益深厚,也越来越主动亲近他了。能隔段时间就陪他坐一坐,喝喝酒,谈谈诗词和教育,亲聆长辈智者的教导,我是深以为乐的。

2010年夏天,潘干卿老先生开始鼓励我学习创作近体诗,又把我的拙词作作《满江红·粉笔人生》推介发表在《天岳诗联》上,还引见我认识了《天岳诗联》创办人胡术林老老先生,并动员我加入了天岳诗联学会。潘老先生提携后学的眷眷之心,我是深以为恩的。

潘老先生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支持我的工作。2010年潘老先生向学校图书室赠送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晚晴集》。潘老先生每期都向《云溪湖》校刊投稿。他的稿子都是工整地抄写在信纸上或者稿纸上,有时自己亲自送来,有时请校车司机、学生潘会香老师等捎来。潘老先生每年都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节座谈会,并一次次在会上赋诗填词,或点赞云溪学校,或褒扬我个人。潘老先生助力云溪教育事业的火热之心,我是深以为谢的。

潘干卿老先生还非常关心和支持云溪洞的旅游开发。2012229日,“中国幕阜山神奇云溪洞”民间文化收集座谈会在云溪学校举行,他和潘玉清、丁来福、方尤来等老人来到云溪学校,和来自县文化馆、文联、作协的采风志愿者侃侃而谈,集中介绍了云溪洞流传的故事、民谚、俗语和诗联。他一篇篇投向《云溪湖》校刊、《天岳诗联》、《平安报》的诗词作品,也多以云溪洞的优美风光为讴歌对象。潘老先生助推文化公益事业的美丽情怀,我是深以为敬的。

2015年暑假,潘干卿老先生请我把他的一部厚厚的手稿录入电脑。我因忙于学校迎检,转而委托潘麦金帮忙把4万多字的稿子录入电脑。当年10月,我校对完稿子,打印成册,亲自送到潘干卿老先生所住的云溪洞东山村杏树屋。今年春天,潘干卿老先生把稿子重新遴选后,再次请我编辑;五一期间,我完成了初步编辑工作。因有了这样两次长达一年之久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利,我对书稿的内容比较熟悉。书稿分为诗词、楹联和契约礼仪三部分。其中诗词重在抒怀言志,格律宽而不拘,佳作颇多;楹联重在记事应景,语短情长,妙对常有;契约礼仪则重在实用传承,操作性强,亦藏教化之功。不久后,在潘老先生小儿子卫华的建议支持下,书稿得以顺利出版,我是深以为喜的。

潘干卿老先生19279月出生,今年90岁了。前几年,老人动了一次大手术,身体差了一些,学校的一些活动也就参加得少了。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少了。此书付梓之前,潘干卿老先生多次嘱我写序,我虽觉才疏学浅难负其托,但也实在无法开口推却一个九秩老者,一名儒厚长者,一位云溪洞的老教育者,只好勉为其难,小心为文,简叙我和潘干卿老先生的结缘,感受他的生有所本学有所精教有所成晚有所乐的风范,亦借此感恩他对后生小子的垂怜爱惜。此文能成为《云溪夕照》的一部分,我是深以为荣的。倘若读者能经由拙文更好地了解潘老先生,我也是深以为美的。

有缘读到这本书的人是有福的。他定能从书中读出一位终生执教乡村的退休老教师的教育之志、文化之心、亲友之爱和家国之情,也许还能探寻出一位耄耋长者的好生之德和长寿之道。

顺祝潘老先生童心永在,文心永存,健康百岁!

2016512日于云溪学校


 

注:标题选自潘干卿老先生七十岁生日自撰联:干事不畏九寒,治家教子,三女四男怀四海,一贯励志益民,七十大寿从心欲;卿心永无二意,为国育才,万桃千李遍千山,八方开花结果,五六杏坛报党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