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4年那天,若不是木星挡在前面,人类下场会和恐龙一样惨?

 星辰大海种花家 2021-03-18

1994年那场毁天灭地的撞击威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远在7亿千米外的地球上都能看到这次天文级别事件,当然倒霉的是木星,很多朋友都怀疑,假如没有木星挡住这颗彗星,地球上的人类就会像6500万年前的恐龙一样走向灭绝,这会是真的吗?

苏梅克列韦九的撞击能量到底有多大?

1994年7月17日4时15分开始到22日8时12分的5天多时间内,苏梅克列韦九(SL9)的碎片陆续撞向木星,这是由于这颗彗星太靠近木星,已经落入了木星的洛希极限(木星强大的引潮力导致彗星碎裂),天文学家估计,在碎裂之前这颗彗星的直径可能在5千米左右,撞击木星的能量相当于6万亿吨TNT当量。大约是3亿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威力非常惊人!

6500万年前毁灭恐龙大的小行星,据科学家对希克苏鲁伯陨石的测算,当年造成这个大坑的小行星直径大约是10千米左右,撞击产生的能量约为100万亿吨,天文级别般的能量释放事件,直接在尤卡坦半岛留下了一个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其产生的陨石雨、全球性大火以及海啸和后续的火山喷发,地球生态直接崩溃,恐龙进入了漫长的灭绝期,随着笼罩在大气层中的末日浮尘一起散去的还有统治了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只剩下一些已经演化出飞翔能力,且形体比较小的恐龙,飞行使得它们的觅食范围扩大,最终得以生存下来,当然还有后来崛起的哺乳类。

从能量大小看,SL9彗星完全不是希克苏鲁伯陨石的对手,能量也只有其6%左右,但如果撞击到现代地球,这绝对是一场灾难,而且还碎裂称了20几块,这比单独的陨石撞击破坏要强大得多!不过相信人类并不会灭绝,毕竟这种能提早发现的灾难,造个避难所还是来得及的,幸存下来绝对没有问题,但究竟会倒退多少年就不太好确定了。

如果木星没挡住苏梅克列韦九彗星,它会不会冲向地球?

很多朋友都想象过,1994年这次撞击要不是木星,地球就完儿蛋了,但事实上SL9早已是一颗环绕木星运行的彗星,即使没有撞向木星,那么它也会在木星轨道上运行,跟地球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关于SL9的发现,还有个小故事:

准备观测的卡洛琳·苏梅克

这颗彗星是美国天文学家尤金和卡罗琳·苏梅克夫妇(Eugene and Carolyn Shoemaker)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列维(David H. Levy)于1993年3月24日在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共同发现的,这是他们发现的第九颗彗星,因此被命名为了苏梅克-列韦9彗星。

经过追踪观测精确测定了它的运行轨道,远木点为0.33天文单位,公转周期为2年,一个极椭圆的轨道,据科学家估计,它可能是小行星带的一颗彗星,可能在1970年或者跟早期被木星引力捕获!

而且科学家经过轨道计算,发现在1992年7月7日时由于太靠近木星,距离云顶只有4万千米,完全进入了木星的洛希极限(一般松散材质的彗星洛希极限是木星半径的2.5R以内,大约17万千米半径内),因此被木星引力撕扯成了碎片!

而它在2年后再次返回近木点时一头栽入了木星,这是人类第一次目睹彗星撞击事件,最大的碎片G于7月18日07时32分撞击了木星,人类惊恐看到了木星上被撞击后留下的巨大伤口,比地球直径还大,因为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造成的巨大创伤很快就会消失,当你现在拿着望远镜去寻找木星撞击痕迹时,早已消失不见。

苏梅克-列韦9彗星只是一颗环木彗星,即使没有坠入木星,它也会乖乖地在木星轨道上运行,当然它即使没有被木星引力捕获,那么它也会在小行星轨道上运行,一般对地球有威胁的大部分小行星中(截止2018年10月,已知的潜在危险小行星的数量是1,951颗(约占近地小天体的11%)),绝大部分是阿波罗型小行星,少部分是阿登型小行星。

阿波罗型小行星的轨道和地球轨道相交

因为无法知道1970年代以前苏梅克列韦9彗星的具体轨道(被捕获以前),因此无法判断此前的威胁,但一般认为不太可能是阿波罗型小行星,那个轨道被木星捕获的可能性太小了,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下,那个撞击木星的SL9彗星,即使没有木星,也不会撞到地球。

木星究竟有没有做到清道夫的角色?

木星经常被誉为太阳系里的清道夫,因为木星的质量是太阳系除了太阳以外其他天体总质量的2.5倍,木星的直径达到了14万千米左右,绝对算是一个巨无霸,它拥有70多颗卫星,大部分都是捕获而来!

当然还有更多的天体则和SL9的命运一样,一头栽入木星,所以木星这个巨大的天体里,没有科学家能知道它里面有多少彗星的冤魂,从这个理由上看,它确实扫除了太阳系内不少小型天体,减少了它们撞向地球的机会,从这一点来看,木星功劳不小。

地球上生命的蓬勃发展,一定要感谢木星,要不然像恐龙灭绝这样的撞击事故,绝不是6500年前发生,可能在65万年前就发生过一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