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319

 月牙儿s 2021-03-19

《上下五千年》117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5 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赠崔秋浦三首其三

李白 〔唐代〕


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

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

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

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


译文:

河阳以花作县,秋浦以玉为人。

地方因名贤而显赫,风俗随教化而如春。

九华山瀑布如银河落下,近山好水如新的画屏。

应怜我这来自金门的客人,远投长沙凭吊屈原。



“河阳”句:晋潘岳任河阳县令时种了很多桃李,人们称为“河阳一县花”。

玉为人:晋裴楷仪表脱俗,又博览群书,精通义理,时称“玉人”。此处借喻崔秋浦。

地:指秋浦这个地方。

逐:随着。

名贤:才高德重的人,指崔秋浦。

风:社会风气。

惠化:值得称道的政绩与教化。

春:生机。

天汉:天河。

“山逼”句:近在门外的山像新的屏风一样。逼:迫近。

金门客:指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汉代凡以才能优异被推荐入京的人,需在金马门(宫名)待诏(等待皇帝任命)。贾谊十八岁时以才名被推荐入朝,故称贾谊为金门客。

投:抛弃。沙:长沙。楚臣:指屈原。贾谊后被权贵排挤谪贬到长沙,他曾作赋吊念屈原。

“河阳花作县,秋浦玉为人。”晋人潘岳为河阳县令,令人种桃李花,人称河阳一县花。此是比喻崔令以花美化育百姓,象征着百姓精神境界高尚美好,生机勃勃。晋人裴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览群书,特精义理,人称之谓玉人。此亦是比况崔令风神与学识,高度地赞美他。

玉是古人贵饰和珍爱之物,因其洁而无瑕。这两句藉用典故以美崔令的治绩与风采学识,是一位树桃李、如美玉的完美官吏,绝无污点

“地逐名贤好,风随惠化春。”秋浦县因为有名贤崔县令,县的名声也大好,民风也由崔令惠化而如春。名贤治县,大地回春。惠民之治,使民风归淳,于是县名亦好,其意在赞誉治县之崔令,托出选贤任能之意。

“水从天汉落,山逼画屏新。”秋浦县之九华山瀑布,仿佛是从银河落下来,气势雄浑飞动、情调高古自然,九华山逼近眼前,有如室内画屏山水一样新鲜可爱。仿佛身入画境,情化山水。表面看似与前四句无关,实际是其诗情诗意发展的必然。是一种象征手法,秋浦的山山水水也因为有崔令治理而重放光彩,大显神姿。水从天汉落,山迈而新,精神倍出,非匠笔画象可比。

“应念金门客,投沙吊楚臣”是诗人企望之笔。这两句诗亦是用典,金马门,汉代宫门名,门傍有铜马,故称之谓金马门。汉代朝廷征召来的才能优异的人,令其待诏金马门。汉东方朔曾高歌:“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李白用此典以比况自己曾待诏翰林院,而且如同东方朔大才被弃置,避世金马门。而今又被逐出朝廷,作了崔县令之客人。

投沙一句亦是用典,汉文帝时年轻的贾谊才学卓著,曾受到文帝赏识和重用,破格地拔擢为卿大夫。因而受到保守的老官僚的反对和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赴长沙,于汨罗凭吊屈原,作吊屈原赋。李白用此典比况自己有贾谊之才,同贾谊之遭遇,亦欲作吊屈原之人。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宜;

凡事皆缘忙里错,且更从容。

(曾国藩联)


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写的一副对联,是赠给他的姻亲郭云仙(郭嵩焘)的知心良言。 上联,即说郭是好人,对郭氏的人生坎坷、从逆境中崛起表示理解和肯定,但嘱咐他不要贪占;下联,主要是告诫郭氏,很多错误都是因为草率应对、顾及不周而犯,应从容面对。 且更从容,就是要更从容地面对问题、更从容地解决问题。 


学立道通,自然贞素;

圆行方止,聊以从容。

(何绍基自题联)

大意:就是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之后,人就会显得很自然,很纯净。按照规矩做事,事情就会办得很从容有度。


竹宜著雨松宜雪;

花可参禅酒可仙。

(汪士慎自题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启功自题联)


要求真学问;

莫做假文章。

(张杰自题联)



衣巾半染烟霞气==

屐齿新沾芳草痕


别恨转深何处写==

春风易老几时归


霜桥沽酒壶装月==

松径烹茶鹤避烟


百二秦关横断雁==

一声羌笛入胡天


月来砚涨一池水==

风过松生千壑潮


饱雨峰峦青似活= =

呼晴黄鸟脆如簧


晴芳欲动晚来翠= =

沙渚平分月下白


襟上落尘当歇脚==

心中无事自开怀


难有回头思己过==

应留退步让人高


高瞻当立凌云志==

放胆且看逐鹿心


海气新秋移万木==

钟声向晚越千山


茅牖缺留山月补==

竹篱密隔寺钟遥


岚烟石转水声急==

僧舍春深花影重


尺境正宜留鸟道==

寸心早已纳天空


茅牖缺留山月补==

寺钟约待晚风疏


茅牖缺留山月补==

匡床空待岫云归


林梢有月分枝挂==

墙角无梅入夜开


一握月光酬老墨==

半帘花气湿青衫


江天孤夜汲秋味==

渔火枫桥渡远钟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五代]李煜《清平乐》


李煜作了亡国奴,身居他国,囚樓逢春,触景生情,愁肠欲断,一经点明愁,下面则以景渲染烘托:梅花飘落如纷飞的雪花,竟然落满了一身,使人联想到愁如落花,纷纷不断,烘染出诗人心情缭乱,愁思摆脱不掉,拂去还满。同时也表明诗人无聊,伫立阶前已很久了。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 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宋]晏殊《踏莎行》 


本是借酒化梦销愁,现在却愁未尽而酒梦醒,这最难堪的时刻,黄昏又至,夕阳仿佛故意斜照院落,显其空空荡荡,更令人感到孤苦怜仃,难以忍受新愁旧恨的熬煎。看似写景,实乃借景烘染愁绪。

一个“却”字就透露出主人对这弥漫深院的暮色百般无奈的心情。“斜阳”本是一种自然景观,因其深居深院,又置愁梦酒醒的特殊时刻,所以对这种迷茫的黄昏就特别敏感,正所谓“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黄庭坚《和除君仪读太真外传》)。


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代: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蒙 通:濛)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游丝转:烟雾旋转上升,像游动的青丝一般。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已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注释】六朝:《历代都会考》:吴始都于建业(今南京),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号六朝。 三国:蜀、魏、吴。 天禄:《汉书·刘向传》:刘向校书天禄阁。 石渠:《汉书·萧何传》:萧何建石渠阁以藏图籍,后成帝用以藏秘书。 

 千字策:《文献通考》载,唐代临轩试以试赋,至宋始定策试之制,限以千字。 八行书:唐孟浩然诗:“家书寄八行。”盖本汉马融寄窦尚书,内有“两纸八行”之语。 有若:孔子弟子,鲁人,状似孔子。 相如:蔺相如,战国人。又司马相如,东汉人。 宣尼:孔子字仲尼,后代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假盖:犹言“借伞”。《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将出而雨,门人曰:商有益,请假焉。子曰:商为人短于财,吾闻与人交者,推长而违短,故久;吾非不知商有盖,恐不借而彰其过也。

焚车:《晋书·阮裕传》:阮裕字思旷,“有好车,借无不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后裕闻之,乃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命焚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