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暑假,看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然后写了一篇读书笔记,那是我开始坚持读书笔记的第2篇。 那时第一次接触便签读书法,这是一种将书本内容与现实场景强烈结合的一种读书法。并且开始运用三张便签读书法。 17年的寒假,读第二遍,那时发现了便签读书法可以应用于自己的听课笔记中。 18年的暑假,也就是最近这段时间,读完《这样读书就够了2》,相对于第一本《这样读书就够了》,新版的视野更加开阔,新增了拆书帮这几年的拆书手记。 但是三遍读下来,对于影响最大的还是便签读书法。 新版同样对便签读书法做了全新的阐述。把便签读书法做了更加广的延伸。 例如在微信中就可以训练便签读书法。 之前我们知道便签读书法,需要准备三张便签。
在这里除了需要把自己的经验、行动与书中内容关联,还需要有三张纸质的便签。 那有人就说了,能不能不要便签,我又不是随时随地带着便签。能不能不要便签也能进行类型的训练。 赵周老师说了,可以,就在每天接触的微信中就可以训练。 怎么训练。
这样一个过程只需要5分钟,长期坚持,起码自己的重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前,当然别人刷朋友圈,你是提升能力。 关于便签读书法的微信训练,赵周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
现在微信这么流行,朋友圈也是一张非常重要的个人名片,自己的持续输出更是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那么这两年,我又是在哪里场景中应用了便签读书法呢。第一,写读书笔记。曾经也是一直很头痛写读书笔记,因为不知道怎么写,当然写感想感悟也没有问题,但是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还是不明显。感想总规虚无缥缈,很难落地。只有把书中内容与自己联系起来,才有可以在行动中指导自己。 所以现在我自己的读书笔记,基本的模式就是这样子的: 1、读完一本书之后,确定一个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求多,一本书也就二三十块,有一个地方能够用起来已经很不多了,想想,去各种培训,钱肯定不止一本书的钱,最后的培训效果也可能“听听激动、明天照旧”。当然这个地方应该与我的现在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会看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是不断与自己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相关联的。 确定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核心内容重述出来。 2、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有没有激发我曾经已有经验,我有没有类似成功的经验,我为什么会成功,我的做法与书中的做法有没有一样的逻辑。我有没有失败的经验,我为什么失败,书中的阐释能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我曾经的失败。 3、光激动没有用,最后还要想,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以怎么应用,要具体应用,先定下一个场景中应用,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一步一步来。 第二,写听课笔记。关于这一个方面,曾经已经写过一篇文章了。 第三,做班级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