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到阅读器使用小记

 一线教师丁爸 2021-03-19

疫情期间,在宁波待了一个月。

带了一小箱书,天天在家,书一下子看完了。

没书看的日子,真的很难熬。

果断决定,在快递暂时关停之前,入手了得到阅读器,主要用了阅读电子书。

说到电子书阅读,我已经有过一个亚马逊Kindle,但是看得频率很低,基本上是积灰。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于电子书阅读还是有很大的成见的,主要是电子书把纸书阅读的那种浓厚的仪式感给剥夺了,不翻着看书、手上没有触犯,怎么能够叫做阅读呢?

转机发生在过去一年中。

一方面,我外出的机会变多了,对于阅读的便捷性要求更高,最好在动车站等候也能够看书。

另外一个方面,教师这个职业,几乎没有时间限制,只要你手机开机,你24小时都处在工作状态,随时在线,几乎是教师工作的常态,我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基本没有大段的时间,我的阅读开始变得碎片化,当然最为集中的阅读时间,还有一点,那就是睡前。

这样看了,电子书变成了我的重要阅读补充方式。纸质书继续看,电子书随时刷。

当然这一次选购得到的阅读器,本质上切合了我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步调。

下面,是我两个月使用心得吧。

应该有非常多的亮点,我就说三点。

1.选书便捷。

想看的书太多了,太多人给你安利了,太多号给推送了。

得到在这里建立了“围墙”,用自己的品味搭建了一个电子书阅读空间站。

进入得到app,来到电子书板块,不知道自己看什么,就翻翻推荐书单,专家也在那里推荐,还有根据用户阅读量的电子书排行榜。

我自己比较关注教育、班主任管理这一块,一搜关键词“班主任”,马上涌现出一大批有关班主任的书籍,最关键的是,还有专门出版教育类书籍的出版社,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点击出版社,可以找到更多的教育类书籍。

快读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看,我一直会在豆瓣晃荡,现在也甭去豆瓣,电子书页面中已经标注豆瓣评分,豆瓣的背书已经明晃晃在那里了。

我们看书,也是需要看人,就是跟着一位作者走。比如看了吴军老师的《浪潮之巅》,不过瘾,还可以在下面的推荐中阅读吴军老师的其他作品。一口气,把一位作者多部作品,一览而尽。

2.核心直达。

其实,我刚才看电子书,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快读定位到一本书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对于一本书最为精华部分一睹为快。

序言看了,目录一观,可以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先读读。

所以看电子书,有点像玩拼图,今天拼这一块,明天拼那块,不知不觉中,一看书看完了。

根据二八法则,一本书中真正有用的内容估计在20%左右,可能更低。

前段时间看《父母的语言》,这本书在进入核心内容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大量的案例、实验,你看前面四章,就是一句话:父母语言很重要,不同的词汇量对孩子有不一样的影响。

这本书的核心所在是在第五章,用3t原则,优化亲子的语言沟通。其实我看这本书,看了序言之后,是马上跳跃到第五章,把精华给get到。如果里面读着读着,真的有一些想不明白的,那么就回看,这个时候的回看,可能效率更多,因为目的性更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阅读也是一样,只有先把涉足足够多,把量给提上去,质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当然,有些书,还是需要细细品,慢慢看。

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碎片化的阅读者,阅读一定快。我的阅读只有足够快,我每天的千字输出才有保证。

所以去打破这样的观念:

阅读要从头阅读。

阅读要把书读完。

有时,没有必要。

3.搜索打call。

每本电子书能够被搜索到20%的内容,并且只要你想到一点只言片语,都可以快读定位到相应内容。

这个电子书内容搜索,必须打call。

我常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鲜活的场景,写东西写着写着,突然想起某一本书那个素材非常棒,但是一下子这本书不在身边,就是在身边,也不是很清楚,这块内容在这本书中的具体位置。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好像在这本书中。

而电子书的定位搜索,就是把我刚才讲的模糊化,变得清晰可见。

包括,自己突然想弄明白一个概念,一搜,发现一本电子说有讲,就可以马上迅速了解这个概念,而且是那种系统的了解,因为看了一部分,不明白,会上翻翻下找找,这个被我搜索的概念就会立体起来。

当然还有其他的好用功能,比如快速笔记,同步到印象笔记。

等等。


丁爸感悟:


工具只是工具,它的属性是中性的,就看用的人。与我来说,最好的工具,是切中自己使用场景的,能够击中自己的痛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