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会接到家长这样的电话,“丁老师,这个孩子我没有办法了,你帮我沟通一下吧。”或者,很多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总会跟孩子说,“你再这样,你爸爸就回来,看他怎么收拾你。”显然,从上面的对面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批评是借助了他人的权威来达到目的。但是借助权威,一个非常明显弊端是,始终在用外力“威胁”孩子,并且把身边一些主要教育对象与孩子对立起来。老师也好,爸爸也好,可能就是孩子再受到批评时的“帮凶”。批评的本质是把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拉大,把孩子推得老远。不仅是心理距离在拉大,其实物理上距离也在拉大,你可能会让孩子远一点,站到某一个角落。很简单,加强身体的沟通,默默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当老师批评完毕孩子之后,一定要拍拍孩子的肩膀,这是在暗示孩子老师对你还是有信心的。特别是要耐着性子,听孩子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以免造成“冤假错案”。在批评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大人优势思维,什么叫做大人优势思维,是说,我是大人,我知道的肯定比你孩子多,你是小孩,你肯定不如我的。在这样的大人优势思维下,很多家长,完全不听孩子讲事情的原貌。拼命把自己的“我以为”灌输给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还有另外的办法吧……从确认事实,到追溯感受,最后抵达问题解决,这样的一个确认过程,其实也是孩子申诉的过程。一个小女孩在家里玩耍,弄坏了一些东西,特别是把妈妈的婚纱给弄脏了,这些事情放在心中,成了小女孩的秘密。一直憋在心里。直到最后被爸爸妈妈发现,小女孩也承认了错误。爸爸妈妈说了一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宝贝,不管你做错什么,你要知道,爸爸妈妈是一如既往地爱你的哦。”然后给了小女孩一个大大的拥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