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赵老师值周,晚上回来比较晚,女儿豆丁睡前基本是我陪的。英语打卡、绘本阅读、数字学习之后,我和女儿在睡觉之前,还会有一小段谈话。 有时女儿会让我讲故事,有时女儿也会主动聊起幼儿园的事情。 前天的睡前,在我给豆丁讲完故事之后,豆丁看着我,“爸爸我还有一件事情。” “你说吧。” “爸爸,我想哭。” “那你哭吧。” 豆丁随即哭出了声音,我想这个时候,让豆丁哭一哭,先把挤压的情绪释放一下。 况且,这一段时间,刚好在读情绪绘本《哭了也没有关系》。豆丁还在嘲笑自己是一个爱哭鬼。在读这本绘本中,是让孩子明白,内心难受,哭出来没有关系。 哭是很正常的。 “豆丁,你有难过的事情,哭出来,没有关系的。” 我边上等待了一会,等豆丁哭声渐小,问豆丁,发生了什么事情。 豆丁就告诉我,是在幼儿园里面做手工,没有完成,没有完成的就不能玩区域。 我大致明白豆丁的意思了。 “豆丁,你想玩区域。对吗?"我试图明确豆丁的想法。 “爸爸,是的,很长时间没玩了。” “很长时间没玩了。“我继续重复豆丁的话,之前,多篇文章中,我对于女儿的情绪引导,都是在用标记情绪,把背后的情绪说出来。现在用到的一个技巧,则是重复孩子讲的最后一句话。重复最后一句话,然后等待孩子自我觉察。 “是的,爸爸,很久没玩,很想玩。但是有几次也是玩的。”显然豆丁发现自己还是玩过了,不是一直没有玩。 “是因为你没有完成手工,所以不能去玩对吗?" "是的,贴纸太多了,我贴不完。" “贴不完,但是你很想贴完,是吗。?“ “是的,爸爸,我想贴完,明天,我要快一点。” 当说到这里的时候,豆丁已经停止哭泣了,因为上面简单的重复,已经让豆丁去思考行为本身了。在上面过程中,我不给建议,不告诉豆丁该怎么做。 在整个谈话中,情绪的疏导是第一位的,而能够自己慢慢说出来,已经疏导一半了。 昨天晚上,我回到家,带豆丁在外面走路,豆丁对我说,爸爸,今天我快一点了,没有这么慢了。 前一段时间,看童话大王郑渊洁老师的《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里面讲到如何维持良好的家校沟通,郑爷爷提供了一个视角,那就是通过孩子与学校建立联系,郑爷爷的具体做法就是,每天孩子回到家里,就让孩子讲幼儿园里面发生的事情,老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同学们在干什么,等等,但是有一条底线必须遵守,孩子无论说什么,都不与老师交流反馈。 其实,当时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非常疑惑,这有悖于常理啊。但是换一个视角,确实如此。如果你把孩子对你说的内容与老师做交流,那就是在出卖孩子,一次就够,孩子下一次再也不会跟你说实话了。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与家长关系那么僵,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在家里说一点学校的事情,家长就马上通到老师那里,第二天,老师就找到孩子。 所以,郑爷爷的做法,应该更多从亲子关系维系上来看的。 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老师不反馈,说明孩子在学校里面基本还是过得去的,如果老师反馈,那我作为家长肯定配合。豆丁跟我说的,所有关于学校的话,我没有跟老师说过半句,因为总的来说,关键需要家长引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