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亿人怒赞清华「摸鱼课」的背后:内卷,拖垮了多少年轻人

 极物来了 2021-03-19

    有的时候,你和清华学子之间的差距只有两个字摸鱼。

    摸鱼,一门本该无师自通的学问。

    但在近日,清华的大一新生开了一门摸鱼课,开课“老师”亲自出面盖戳。

    清华不愧是清华,高人辈出。

    开课没几天后,选课学生暴涨1300多人,在网络舆论上也挂满了两天,引得外校学生对“人人都能开设一门课”的清华网课平台羡慕不已。

    当整个社会一边贩卖焦虑、一边抵抗着“996福报”的时候,“摸鱼”似乎让大家找到了那道光。

    据开课的学生说:“之所以开这门课程是因为在激烈竞争的清华大学,许多同学由于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使大量同学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归根结底,大家对摸鱼的热情,源于对焦虑的厌恶。

    焦虑,当代人逃不掉的魔障。

    “我害怕毕业,我怕我的母校成为我未来一生中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我的一位本硕985的朋友说。

    985学生似乎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意气风发,他们比普通本科的学生更加焦虑。

    朋友从小到大都是三好学生,每一年的省英语竞赛、征文比赛拿奖拿到手软。

    进了大学后,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说,“我感觉自己配不上我的母校。尽管再努力,总会有人轻轻松松做得比你好,太挫败了。”

    他说,当他在图书馆为期末考试苦苦挣扎的时候,别人在跟着导师做项目,而他们的期末成绩依旧名列前茅,这在他们学校是很常见的事情。

    朋友也是千千万万个名校学子中,一类常见群体的代表。

    豆瓣上有一个叫“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聚集了一群在大学里迷茫和焦虑的重点院校学生。

    在小组里,你可以看到这个群体的烦恼:选了天坑专业、没有paper、实习碰壁、择业困难、得不到正向反馈等等。

    学术上有心无力,就业市场的饱和让他们不敢在求职面试时出现任何瑕疵。

    在这群人身上,容错率似乎很低。

    焦虑、自我否认,是他们的常态。

    “都读到博士了,还找不到好的工作,要不然就直接留校吧。”一位父亲对他儿子说,仿佛留校任教成了拿不到年薪百万工作的最后退路。

    可对于今天的博士们来说,“毕业后留校”是个奢侈的想法。

    由于知识面的限制,这种经验只覆盖小部分人,博士和博士之间的内卷好像被遗忘了。

    一位清华的老师说:“博士数量的增多,已让高校教职人员招聘的标准从过去仅要求博士学位,过渡到需要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博士后,具体至一线城市重点高校,还需在顶级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老师口中所说的顶级期刊,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发表学术的天花板,每年的发表率仅有0.018%,研究者中的万里挑一。

    读完博士就能留校,真的有点滑稽。

    再说就业,从近几年的高校就业报告看,名校学子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数直逼高薪名企。

    “大厂竞争太激烈了,即使靠着母校光环进了面试,也总有比你更优秀的人把你挤下去。”朋友无奈笑笑。

    进入大学后,他似乎处处受限,再也没有之前意气风发的模样。

    即使996,也有人挤破脑袋想进大厂,挤不进去的那批人就转战事业编或机关编,虽然工资不高,但好歹工作稳定待遇好,如果岗位在北京上海,运气好的话顺便还能拿到千金难求的户口。

    我们很少再看到这群学生依旧拥有当年高考后对未来的一派憧憬,想象着自己从此成为人生赢家的模样。

    焦虑的蔓延,让他们被推着向前走。

    “上了大学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畜生都大。”在豆瓣的“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里,有位组员说。

    高中时期名列前茅,高考状元荣耀加身,进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名校里面最不缺的就是状元。

    除此之外,你发现明明都是高中,你在进行题海战术的时候,别人去世界各地游历名校;

    读大学是你第一次离开家乡,而别人已经环游了世界;

    你英语高考满分,而别人'听说读写’样样不落,甚至还会上几国语言;

    学校各种各样的晚会,你因为报不上节目一筹莫展的时候,别人拿着一沓考级证书在纠结是跳舞还是玩乐器。

    而你只是一个小镇做题家,你何其普通。

    来源于一位不愿意透露ID的小伙伴

    然而读书的挫败,还是比不过毕业的压力。

    大概是上帝在开了一扇门的同时,也关上了一扇窗。

    名校毕业就一定能拥有一份好工作,这是学生和家长理所当然的想法。

    但内卷的就业岗位给这群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是我选你,不是你选我。

    据2020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来看,北上广深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不满意度为28%,新一线城市毕业生不满意率高达32%。

    其中,985和211的毕业生不满意度远远高于双非院校,农村生源地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度高于非农村生源地毕业生。

    对在求职中对自我过高的期待,让这群学生被面试官扣上眼高手低的帽子。

    他们与现实出现了错位,而这种错位,源于功利主义下的“成功”标准。

    当大部分人将名企高薪的工作与成功划等号时,名校学生对“成功学”的价值观也与外界逐渐重叠。

    社会学家米德提出,自我,分为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客我”正是人与社会互动的基本体现。

    当这群学生被附上名校的标签的时候,就会为了守护这个标签,选择“他人”认为应该做的工作,拿“他人”认为应该拿的工资。

    如果不能成功,就会被扣上高开低走的帽子,说一句“好牌打得稀巴烂。”

    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让这群学生在感受巨大落差的同时,还受到外界的指责。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一个不满父母给自己规划未来的985院校的网友说,“身边所有人都认为985毕业后年薪几十万是正常的,但我不想拿996换来的高薪。”

    “考上研究生之后,我才明白研究生和本科一样,并不能改变命运,可我爸妈不明白。”在暨南大学读研究生的学生说。

    虚无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现实,让这群学生一路挣扎。

    因为读了名校,这群名校学生焦虑了。

    名校是原罪吗?

    不是。高中三年辛苦挣来的荣誉应该是值得骄傲的。

    学生们的追逐是原罪吗?

    也不是。有上进心是好事。

    焦虑的真正根源是社会期待,是外界编织出的假象:名校=名企+高薪。

    就像上面所说,当社会将这份期待投射到985学子身上,赋予他们规划好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成为名校学子应走的路径,但僧多粥少,大家挤破了头,在这条路上挣扎向前。

    而这群学生无意识地陷入虚假期待中,他们一边焦虑,一边继续跌跌撞撞地前行,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如何破局焦虑?

    抱歉,这题无解,因为焦虑是客观存在的。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压力、内卷和焦虑。

    如果焦虑可以被解决,也不会有许多高知分子和精英人士还挣扎在内卷的旋涡里,做困兽之状。

    我们无法消灭焦虑,但至少,“成功”的标准也不该被粗暴地单一化。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别人让我们怎样,却不知道自己可以怎样。

    从小到大,人们的不开心大多是过于在乎他人的评价,这些评价也许会给我们向上的动力,但也有可能会成为压死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既然谁也不能做到让所有人喜欢,那尝试着跳出来,未必不是一个甩开焦虑的方式。

    当我们不再陷入自虐的情绪里,再来审视“成功”。

    外界认为的成功在这个时候还是我们想要的成功吗?做着一份光鲜亮丽却不喜欢的工作,挣着拿无数个加班和通宵拼来的高薪,只是为了达到自己和他人理想中的期望,这才不辜负我们985的学历?

    可放弃了这么多,我们又拥有了什么?

    “宇宙都有尽头,北京的地铁却没有尽头。”即使有着北大的标签,李雪琴还是回到了铁岭。

    而当所有人都在追逐单一的“成功”,失败的又是谁呢?

    而下一个十年,我依旧会回看这些年碰过的壁,并且陪伴大家,踏实而坚定地挑战全新的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

    本文编辑:橙子味的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