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世界从何而来 2021-03-1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在他撰述的《老子》一书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者以三种事物为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有个起始,最后才能有个终结,整个过程必须先从基础开始,中间还有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最后才能获得成功或达到目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是要一卷一卷地读下去,万里路是要一里一里地走下去,经过日积月累,最后才能达成目标。不能只在理论上空谈,而是要把它付诸实际行动。

例如: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有钱,两个和尚都准备去南海朝圣礼佛,富和尚对穷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打算雇条船顺江而下去南海,还未能实现,你依靠什么去呢?!”一年之后穷和尚已经从南海朝圣归来,可是有钱的和尚仍没有做好出行的准备。穷和尚告诉有钱的和尚,经过一年的长途跋涉,我只凭手中一个喝水的瓶子和一个装斋饭的钵盂,就完成了我的心愿。有钱的和尚听过之后羞愧得无言以对。穷和尚笃志力行,而有钱的和尚只停留在口头上,所以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古时候有些读书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据说要寒毡坐破、铁砚磨穿,才能学成才。因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俗语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个人立志立事,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就是要从眼前做起,然后再一点一滴地积累,既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夸夸其谈,只有脚踏实地地奋斗才能实现梦想。

俗语智慧

这句俗语的现实意义仍很强烈,因为在我们周围有太多主观不努力,又梦想“一日到罗马”的人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