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45岁,1994年2月10日初诊。患者半月前与邻居吵架时,突然头晕欲倒而卧床休息,半小时后,头晕轻,而右侧面部渐感麻木,继之口眼喎斜,但无语言不利及肢体不遂,当即到某医院就诊,以“面瘫”给牵正散,每日1剂,服药10余剂,效果不佳,而来本院中医科就诊。当时病人右侧面部口眼喎斜,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口角流水,鼻唇沟变浅,但肢体活动自如,伴头晕,头顶及太阳穴处作胀,烦躁,面赤,胸闷,叹息,舌质暗红,舌苔薄黄略腻,脉沉弦有力,测血压18/13kpa。此乃肝阳上亢,肝气挟痰血上逆,面部经络阻塞不畅所致。治宜平肝熄风,顺气活血,化痰通络,应用镇肝熄风汤合五磨饮子加减: 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白芍15克,玄参10克,天冬10克,天麻10克,钩藤20克,菊花15克,胆南星6克,枳实10克,沉香6克,川楝子10克,地龙12克,蝉衣12克,丹参20克,生麦芽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针刺: 电针面部患侧太阳穴、下关穴、地仓穴、颊车穴、配双合谷穴、双太冲穴,并交 替使用,用泻法,留针10分钟,1日1次。 服药5剂,电针一疗程,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头晕及其他症状亦明显减轻,血压降至16/11kPa,但饮食少,上方去胆星、枳实、代赭石,生龙牡改用15克,加焦术15克,砂仁10克(后入),又服药5剂,隔日1剂,同时改用针灸双阳陵泉、双足三里穴,以补为主,留针30分钟,面部按摩,以面部有热感为宜,1日1次。 10天后,视病人面部已正,其他症状均消失,嘱其避免精神刺激,并口服杞菊地黄丸与逍遥丸巩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