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中夏,保定革命播火者

 唯我英才 2021-03-19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之一,邓中夏虽然只在保定任教短短三个月,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火种

100年前,保定共产党的人数为零;100年后,保定已有56万名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在奋斗

图片

初春三月,新建不久的北河沿公园春花吐蕾,垂柳依依绿芽萌动。清淤后的护城河内,清水翻着些许浪花,一路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奔涌。

公园北侧,经过改造的城中村而今群楼耸立,曾经低矮破败的农居已然换了一番景象,城市气息扑面而来,品质生活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时代在向前,但时光可回溯。

100年前的1921年,同样是这般的初春三月,带着李大钊同志的指示,邓中夏来到保定。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孙进柱称,彼时,公园附近这一带还叫北关,这一带还有一座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直隶高师”)。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邓中夏就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种子,点燃保定革命的星星之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保定日报记者 曹云鹏 摄

图片

邓中夏简介

图片

保定教育界第一次学潮促使成行,三个月任教引导进步学生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曾经的直隶省会,20世纪初的保定,已经有包括直隶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16所学校,具备了大学之城的雏形。

然则,在旧思想的高压下,彼时的直隶高师校长马筱珊思想顽固守旧,教学坚持用经学、理学等旧教材抵制白话文。

此时,五四运动的影响,已经让保定进步思潮暗流涌动。

1919年6月2日,直隶高师学生王森然(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与施天侔(音谋,哲学史专家)等从保定出发,去北京声援五四运动,得到李大钊、邓中夏的接见,并与之建立了长期联系。

“1920年9月,王森然与施天侔、阎仲拥等进步学生联名致函省教育厅,强烈要求撤换校长马筱珊,改派开明进步、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校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李倩说,“直隶高师的罢课斗争,是保定教育界发生的第一次学潮。”

正是这次运动,加速了邓中夏的保定之行。

王森然等学生代表肩负广大进步师生的嘱托,几次专程到北京向邓中夏转达学生会的意见。1921年初,在征得邓中夏同意后,由高师新任校长靳瀛旭发聘书,正式聘请邓中夏为直隶高等师范新文学(化)教授。

“今年三月末,此地直隶高等师范以新文学教授名义聘我,我认为这是此地迎受世界新潮诚意的表示,所以忘其简陋,显然来此。”在邓中夏所写的《三个月的教程》(1921年6月7日著,原件藏于中国革命博物馆)一文中,特意解释了来保定的原因。然而,邓中夏来保定,还有着更重的任务。

当时,邓中夏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到保定任教曾经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讨论。彼时,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李大钊认为,保定知识分子比较集中,高师、育德等校的学生思想进步,渴求新思潮的愿望强烈,应该去那里进行工作,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带着这个使命,邓中夏根据李大钊的指示来到保定,在直隶高师国文科教授新文学三个月。就是这三个月,邓中夏在进步学生中播下保定革命的种子,引导他们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图片

借宣讲白话文学,打造马克思主义保定宣传阵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这个初春三月,央视一套黄金档正在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邓中夏在课堂上与黄侃辩论发声的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颇为精彩。

彼时,正是这种使命与担当,激发了无数青年在那个专制复辟、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年代,探求革命真理的曙光。

赴保定任教的邓中夏,就是带着这种使命而来。

在直隶高师的班级上,邓中夏共有43名学生。他讲授国语文学的同时,还讲授新文化和革命文学,每周上两次课,每次连续讲两三个小时的课程。

“研究文学,莫忘了社会,更莫忘了社会改造。”在课堂上,邓中夏以宣讲新文化新文学入手,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深入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那时候,邓中夏讲课的内容主要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潮,其中有李大钊的《由纵的组织向横的组织》,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还有他自己的《文学与社会改造》等。”李倩称,在邓中夏的播种浇灌下,新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保定日益活跃起来。

纵然邓中夏在保定留下的资料寥寥,但记者通过查阅他的学生相关资料,还是发现了他上课时的风采。

在《回忆保定“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一文中,王森然这样写道:“他的面貌白皙红润,眼睛光亮有神,在讲堂上讲课时声音洪亮,谈笑风生,旁征博引。讲到使人气愤的时候,他洁白的牙齿便咬住下唇,握拳怒视。他右手持粉笔,挽着袖口,左手拿板擦,边讲边写,边写边擦,一写就是一大黑板。头发、衣襟、袖筒上落满粉笔面,也不在意。时间久了,嗓音嘶哑,嘴角出了白沫,才喝一口白水。其实,水里早已落下一层粉笔面,他看都不看,便咽下去了。他的这种忘我精神,使我们非常感动。”

很短时间内,名气极大的邓中夏就成为保定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知名人物,许多进步青年慕名前来拜访求教,一些学校纷纷邀请他去做学术演讲。

图片

亲自为进步组织成员拟定读书目录,播撒火种成为保定党团组织创立者

随着邓中夏革命火种播撒,学校众多、进步学子云集的保定,开始纷纷成立进步社团组织。

在邓中夏的影响下,保定育德中学进步学生王锡疆与安志成等人组织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借着文学研究会名义,在育德中学学生宿舍,王锡疆等人建立了书报贩卖部,明面上出售书刊和课本儿,暗中出售《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反杜林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孙进柱称,这些进步书刊还在直隶二师、直隶女二师进步学生中出售,成为当时保定传播进步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前沿阵地。

1921年春,在邓中夏的建议下,王森然、施天侔等在直隶高师组织成立“新文学研究会”“新教育协进会”“国语文学研究会”等进步组织。邓中夏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并亲自为“新文化研究会”的成员拟定读书目录,《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经济学说》《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社会主义史》等70本进步图书均在其中。

“那时候,邓中夏希望进步学生们,通过阅读上述论著和进行对比研究后,认识要对中国社会进行总的改造,达到'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道理。”在孙进柱看来,正是这些先进思想的传播,为保定党团组织的建立打下坚定基础。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华北名校——育德中学校史陈列》展室内,记载着保定早期党团组织建立的过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研究专家谢炜称,1921年5月,邓中夏在直隶高师发展张毅先(又名张仲毅,邢台第一个共产党员,邢台党组织奠基人)、阎仲拥、余世清、王新邦等人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建立团组织,张毅先为负责人。当年10月,张毅先发展王锡疆等学生入团,并建立了团组织。1922年2月10日,直隶高师、育德中学两校团组织合并,成立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外称“社会问题研究会”)。

保定社会主义青年团有团员23名,是当时全国17个地方团组织之一,直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临时中央局领导。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王锡疆、张毅先作为保定团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1922年12月,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育德中学学生、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王锡疆、杨其刚、安志成、彭桂生由团转党,并建立中共保定小组,王锡疆任负责人。

孙进柱介绍说,“这是保定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和最早建立的党组织。”从此,保定党团组织在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京支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改名为中共北京支部)和邓中夏的领导下,逐渐壮大成长。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

100年前,保定的共产党员人数为零。100年过去,当年的萌芽已然破土而出变成参天大树。记者从市委组织部获悉,在人口上千万的保定,而今已有56万余名共产党员。

回首百年路,邓中夏等老一辈革命先烈,用他们在暗夜中探索闪烁的赤光,照亮了百年前青年的道路。而今,重温这段历史与故事,他们在那个时代绽放的青春之光,仍能启迪我们,看清脚下的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