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

 新用户48533353 2021-03-19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15分钟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

文/晏凌羊 01 

小的时候,我曾经想过改名,但后来因为手续麻烦,不了了之。

别人给自己改名,取的名字大多特别诗意,比如“江雪”“嫣然”“静姝”之类的,而被我列为名字备选的两个名字,却土得不能再土、俗得不能再俗。

我这两个备选名,一个叫“奋斗”,一个叫“自觉”。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若能同时拥有“自觉”和“奋斗”这两种精神,这辈子也就所向披靡了,活得值了。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奋斗史、自觉史,它大多从苦难和危机感中诞生。

回望过去,我也难忘自己走过的那些磨折坎坷、颠沛流离。

我的“奋斗史”说起来也很简单:一个农村出生的、资质平平的姑娘,一路跌跌撞撞地长大,赤手空拳来到城市里,能扎根就扎下来,扎不了就只能回到农村去,回到原先的阶层去。我一直努力、一路奋斗,似乎就是为了逃离那些糟糕的境况,远离那个糟糕的自己。

长到三十几岁,我发现人生的每个阶段,激励我奋斗的东西还真是不一样。

小学时代,是对欺负、折辱我爸妈的村民以及霸凌我的小学同学的“仇恨”,支撑着我一定要考上县城的初中,彻底远离他们。

像是背水一战的鲤鱼一样,我积攒所有的能量和力气只是为了那“龙门一跃”,那唯一可能会改变我命运的奋力一跃。

到了初中时候,激励我奋斗的是:父母挣钱供我读书太不容易了,我不该浪费读书的机会。

也是初中时代,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贫穷让我自律”。

《泰坦尼克号》上映,电影票五块钱一张,我觉得太贵了,舍不得去看。我们学校门口有好多录像店,交一块钱门票可以看一场录像,交三块钱就可以看通宵,我是真想去看,但我舍不得花那个钱。

班里热衷于追星的同学,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还早恋。潜意识里,我觉得这些东西会“毒害”我的心灵,沉迷这些东西会让我“玩物丧志”,故而对流行文化和早恋敬而远之。

食堂里,我们一个星期才能吃一顿肉、见一点油星,那时候,学校食堂旁边开了个小卖部,卖猪脚、香肠等零食,我吞了吞口水,愣是一次都没去过。

和我同样家庭条件的同学,一个月花掉家里两三百块钱,而我只花家里五十块。有几回,我拿了八十块奖学金,还能一分不花地带回家交给父母。

我那时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人生只有一个目标:考第一。 

现在想来,那会儿我可真懂事啊,做事情也够专注,老师们给我一个评价:坐得住。

小学、初中阶段,学习难度并不大,只要你“坐得住,不分心”,学习成绩就很难变差。

我上初中的时候,中专的录取分数线比高中要稍高一些。大家普遍认为,高中是那些考不上中专的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那个年代,上中专是最把稳的一条路。去了卫校,毕业后就可以进医院当护士。进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可以去当老师。去了财校,毕业后就可以去事业单位做财务……而上高中这条路就风险大多了:一旦考不上大学,高中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远不如中专生有竞争力。

如果不是受我一个发小的哥哥的影响,我可能也会随大流去考中专。

我跟发小从小就玩得好,每次去她家里玩,我总能遇到她那个常年躲在房间里看书的哥哥。她哥哥比我高一个年级,从小是个学霸,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上初三那一年,他已经上了高中,对外称他将来要考大学。

从他身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学”的某种光芒和魅力,不再觉得这两个字离我特别遥远。当我看到那些上了中专的哥哥姐姐们一放假回到家,就忙着吃喝玩乐、搞聚会、织毛衣、谈恋爱,只有上了高中的发小哥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苦读的时候,我就确立了新的志向:我要和他一样,上高中,然后考大学。

现在想来,是那种“享受学习”“争取上进”而不是“忙于享受”“好逸恶劳”的心理,驱动着我选择了高中而不是中专。

中考后,我以全县前五、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市重点中学。

上了高中,考大学成为了我生命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一件事。我真的是从人生战略高度去认识这件事的。“回家当农民”对我而言是极其恐怖的结局,除了往前冲,我别无选择。

真怨不得我只有这点志向,因为对于一个农家孩子而言,高考是唯一能改变我们命运的机会。这里的“唯一”,说的并不是“只有这条路可走”,而是: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对我来说是成本最低的一条路。

那时候,我的班主任老师、语文老师经常会跟我们读一些已经考上了大学的师兄、师姐们写来的信。这些信的内容,与课程无关,与考试无关,却大大鼓舞了我们。我们听着师兄、师姐们在信里讲在北京、上海上大学的趣闻,内心里对大学充满了向往和憧憬。我想着:只要我“考上了”,命运就会对我敞开一扇大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大周末的,同学们都跑去古城、山上玩。看他们吃喝玩乐,我也心痒痒的,但一想到我这么一玩,可能就要落后于人了,我就强压住想玩的心,逼着自己去自习室看书。

当时,一个大我一岁的远房表姐在当地一所中专就读。某次放小长假,我真的去找她玩了。去到她的学校,我发现“她的中专”和“我的高中”好不一样:中专生普遍在宿舍里睡觉、在教室里追看电视剧《太极宗师》、在草地上学织毛衣送男生、在谈恋爱……而我们高中校园里的同学,大多都在学习、背诵课文,时不时才能看到几个男生在球场上踢球、打篮球。

我逃也似地从表姐就读的中专跑回自己的学校,钻进自习室,翻开书本,温习功课。

高中是痛苦但快乐着的三年,我的生活单调得只剩下“学习”这一件事,周末都泡在自习室里,放假回家也自觉地温习功课到晚上十一二点。

就这样,我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靠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没花家里一分钱。 02 

上了大学,大家好像都失去了战略目标,迷茫、郁闷成为了我们那一代大学生共同的生活主题词。刚上大一,要适应从“圈养的高中生”到“散养的大学生”的转变,毕业、就业等现实问题又离我们比较远,大家一时不知道何去何从。

我也陷入了“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也尝试着练习恋爱。

对整个世界、对自己、对异性、对爱情产生困惑时咋办啊?去书里寻找答案啊。

这时候,贫穷再一次让我自律。

北京大冬天的很冷啊,我能去哪儿呢?去图书馆,因为那里有暖气。

大夏天很热啊,能去哪儿呢?还是去图书馆,因为那儿有空调。

对于一个连生活费都要靠国家助学贷款维持的穷大学生而言,真的再找不到比图书馆“性价比”更高的去处了。去学校外面玩?不行的,每走出去一步都得花钱,而我根本没钱。

就这样,在大学里,我保持了每周从图书馆借阅五本书的频率,把各类文史哲的书看了个遍。

如今我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创作,也是那会儿广泛涉猎、勤于思考打下的基础。现在想来,在能专心致志读书、学习的阶段,多读点(好)书、多学点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人的一生中,能系统性地读书、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委实不多。参加工作后,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们哪能抽出那么多时间去看书?即使有,大多数时候也是看过就忘。

大学我学的是法学,可除了婚姻法、刑法外,我对其他科目的法律课程并不怎么感兴趣,是那种踩着及格线拿学分的学生。倒是对新闻、文学的兴趣我有增无减,遇上现代文学馆或其他高校开设文学讲座,我甚至会逃了法律课、转几趟公交车去听。

好不容易混到大四,我的奋斗目标变成了:找工作。我当时也想过要考研来着,但一想到我再读三年书,家里就更贫困了,我弟弟说不定就此辍学,我还是决定先就业。

“毕业不能失业”“不能回家当农民”“不能让父母养我”,是压在我头上的“三座大山”,也是我的“三大底线”。家贫如洗,兜里只有两千块钱求职费,身上还欠了一屁股国家助学贷款,我压力大啊。

人们都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我听说广东薪资水平高,排外氛围不浓厚,就跑广东来了。我和几个同学一起住进了广州的城中村,一套十平方的房子,租金两百块一月。

在深圳,我还住过那种“房中房”。一套房隔成好几个隔间,每个隔间大概只有三五平米,只够放下一张床。一套房子大概能住十几个人,大家共用一个阳台、一个洗澡间、一个厨房。

现在想来,真是恍若隔世。

当年我找工作,一直不大顺利,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细究起来,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那时候我不大成熟、不够优秀又不善言辞;二是学校的名头不够响亮。

母校属提前录取批院校,招生数量太少,在北京都没啥知名度,在广东就更没几个人认识。见多识广的企业高管们倒是有知道母校名头的,可负责招聘收简历的,大多是连北京都没去过的小员工。我去投递简历,还有人认为我是民办院校毕业的。 

我那时真的是很不屑于拿“高考状元”的头衔去忽悠人,因为我觉得那已经属于过去。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我也没太把它当回事。可是,当找工作屡屡碰壁时,我却不得不改变策略。我开始在简历上都注明了我是哪一年毕业的“高考状元”,结果,就这么一改,我找工作顿时就变顺利多了。

最后,我误打误撞进入到一家金融机构工作。 03 

参加工作后的半年,我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年终奖,不过是一万来块钱,却把我乐坏了。从小老大,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钱。

接下来,我的奋斗目标改成了: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参加工作一年多以后,我的助学贷款差不多还完了,我弟也从高中毕业了。

我爸妈问我,你弟考得不大好,还让不让他读大学啊?

我说,读啊,肯定得读啊,学费让他贷款,生活费我来。

也得亏当时做了这个决定,我们全家才能在往后的日子里互相扶持着走出了贫困的泥潭。也是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不一定要行侠仗义、兼济天下,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不让他们成为贫困人口,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参加工作几年,我也到了适婚年龄了。我那时也没啥远大的奋斗目标,过生日许的愿也不过就是“希望男友一辈子宠我、爱我”。老天一听这个愿望,大概是觉得不靠谱,朝我摆了摆手,摇了摇头。我觉得,老天拒绝得对,那会儿我的确太不成熟了。

那段爱情故事,讲起来其实特别俗套:一个从小没在温室里待过的姑娘,一路像野草一般野蛮生长,突然遇到一棵可以依赖的树,瞬时就腰杆子变软了,变成一根藤蔓。一开始,藤要缠树,树也让藤缠,缠了几年,树要呼吸自由空气,藤只能悻悻然从树上掉落下来,重新把自己站成了一棵树。

当然,这种纠缠关系只是情感层面的,那时候我们物质条件不富裕、手头也没啥资源,除了爱恨情仇的体验,别的啥都给不起对方。

好在,那些年我恋爱谈得磕磕碰碰,却从来没有对工作懈怠过,从来没让银行卡余额“负增长”过。反正,不该爱的人,确实没爱成,但该学的东西、该增长的技能也没落下。

恋爱失败之后,我的奋斗目标变成了买房。

我是在房价涨了几轮后才上的“车”。我掏空所有积蓄,又借了些钱,终于在25岁那年拥有了人生第一套小房子。

再之后,我认识了前夫,那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我是狮子座女生,自主性和领土意识都特别强。“别人的地盘我不撒野,但自己的地盘也要自己做主”,已经成了我自己的行事风格。在别人没侵犯到我的领地之前,我随和、温顺得像只大猫;但若是别人侵犯到我的领地,我会秒变“母老虎”。前夫特别懂得尊重我的领地,这点和我之前相处过的男生很不一样。谈了几个月的恋爱,我觉得他人还不错,就嫁了。

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结婚、生子、离婚,每一年我们都“出了事儿”,而且是大事儿。

离婚后,我也心碎、痛苦、难过啊,一想到那个混蛋欺我瞒我、连我生孩子当天都要跑去出差,我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但是,狮子座姑娘再狼狈也要保持风度,我不得不看在孩子面上假装啥事儿没有,表现出云淡风轻、无所畏惧的模样。

外表若无其事,内心却在滴血怎么办?我就疯狂地写,不停地写。写出来一点,心灵的伤口也就痊愈一点点。某一天,我写的文章被一个图书编辑看到了,于是,我一不小心出了书,成了畅销书作者和小有名气的自媒体人。

到现在,再提及跟孩子她爸那段往事,我能把它讲成相声、演成小品,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丝毫不觉得心伤。是啊,时过境迁,谁还会老盯着“谁对不起谁”那点破事儿不放?

人到中年,生活泥沙俱下、混沌喧嚣。时间有限,我们得集中精力去对抗生活的洪流。谁爱过谁,谁又负了谁,早不重要了。每年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和前夫还会聚在一起吃顿饭,像一对“合伙育儿”的老朋友。

离婚后第五年,我辞职创业,当上了女老板,换条跑道重新出发。工作十几年来的积累,在我实现职业转型后,都能派上用场。

一转眼,就走到现在了。

现在,激励我奋斗的东西是什么呢?我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争一口气?为了家人?为了梦想?为了证明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好像我的确是为了这些,但又好像不是,只是有些东西跟了我那么多年,已内化为一种习惯。

坦白讲,我算不上是一个成功、励志的人,因为我吃过很多苦头,走过很多弯路,甚至都没有世俗意义上圆满的婚姻,也不确定将来会达成怎样的成就、达到怎样的高度。

我曾经处于社会最底层,曾经很窝囊过,曾经在命运面前显得迷茫而困惑,横冲直撞,无所适从。好在,最终我还是跳脱出了那样浑浑噩噩的状态。我很感恩过去那些经历,也喜欢现在这个更强大、更快乐、更自由的自己。

这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啊,好像每一步都只能靠自己,而我自己也学到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尤其是女人,要学会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负起全责,永远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要做一个自己人生困局的破题人、突破者、实干家。

众生皆苦,但我们要把自己活成一棵努力向上生长的树。

最后,祝愿每一个有缘看到这本书的刘奋斗、马奋斗、王奋斗、李奋斗以及每一个赵自觉、钱自觉、孙自觉、黄自觉,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