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潞国

 zqbxi 2021-03-19

历史沿革

潞国,又名潞子国,子爵,早先为姜姓,后为赤狄族人方国。据古代史籍记载,早在黄帝时期,就有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今山西潞城市一带,建立了潞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潞国附近还有黎国,微子国曾经迁徙到过这里。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附近长治市百谷山神农庙、长子县神农泉、熨斗台炎帝庙、高平市炎帝陵等众多炎帝文化遗迹的历史渊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播下了文明礼仪的火种。商殷时代就有"微子国"、"潞子国"之称,战国时期,潞子国故地称为"潞"或"露",为韩国上党郡十七邑之一。秦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汉初,在潞子故都城置潞县,属上党郡。西晋时期,潞县一度为上党郡治所。北魏时代为刈陵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改潞县为刈陵县,县治在今黎城县古县村,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69年),又从刈陵县划出南部区域置潞城县,县治设在今潞城市区。"潞城"县名始此。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潞城县为"潞子县",同时还有翼城县改"浍川县",晋城县改"丹川县",黎城县改"黎亭县"等等。五代唐时才都恢复了原名,潞子县也复名为潞城县。

春秋时期

随着人们对狄人的认识,把狄人分称为赤狄、白狄、长狄等部族。其中,赤狄又以其所处的地名,分为潞氏、甲氏、留吁、铎辰、蔷咎如等族群。据考证,赤狄人最鲜明的特色是崇尚红色,身着红衣,故名赤狄,这显然是受到华夏文化的影响,华亦赤也。从晋献公到晋景公在位的近百年间,赤狄与晋国的冲突、交往从未间断。晋成公为了和赤狄中最强大的潞子国(即潞氏)表示睦邻诚意,曾把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其国君潞子婴,通过和亲换得暂时安宁。

公元前594年,潞子国权臣酆舒逼迫国君绝晋之好,并诬伯姬以罪,杀害了她,又装作不小心打伤潞子婴的眼睛,潞君力不能制,只好求救于晋国。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便欲立即发兵讨伐潞子国,众大夫一齐劝谏道:"不行,酆舒有三大优势,不如等他退位以后再作打算。"这时,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从晋国长远利益考虑阐明道理,罗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不祭祀祖先,一也;嗜酒群饮,二也;强占黎侯国土,三也;杀我伯姬,四也;伤潞君的眼睛,五也。

这年六月,晋景公派大将荀林父兴师问罪,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杀酆舒,灭潞国。第二年,晋又派大将士会伐灭甲氏、留吁、铎辰。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余部,才彻底清除了赤狄侵扰,将上党地区统归晋国疆域。潞城市的古城村还有春秋潞子国都城遗址,续村有潞子婴墓,石梁村有曲梁之战古战场,潞祠山有潞子婴祠等潞氏文化遗存。

秦晋战场上的有趣成语

酆舒的阴谋

众所周知,战国时代中期而后,秦国无敌于天下,并最终扫灭了六国,建立了秦朝。那个时代里秦国名将无数,大多是有摧城拔寨之功。但这些名将可能很难想象,在更早的春秋时代,秦国人的猛将们,在挥师向东的时候,常常会遭遇阻击,往往很难突破崤山之地。因为这里有个比秦国更为厉害的诸侯国,这个国就是晋国。

在晋国向来不缺乏猛将,即便到三分韩赵魏后,猛将也是层出不穷,百余年间也能与秦、齐、楚等国平分秋色,其间魏国还能霸持中原,赵国还能与秦国称雄,晋国所传承的经济和军事文化,可谓之强。在晋国的猛将中,有一位武力值爆棚的猛将,他手持一百二十斤重的大斧头,曾经一天之内空手打死五只老虎,后来英勇战死还留下一个成语流传了两千年。

关于这位名将,我们还得从一个小国的故事讲起。公元前594年,潞国爆发了相国酆舒的谋反叛乱。酆舒本姓姬,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酆侯的后代。周文王的后代,大多有分封之地,在春秋战国时代若非一方诸侯,那就是丢了祖先的颜面。这位酆舒还是有野心的,潞国是属于赤狄人建立的国家,而赤狄人本身是不受周人所待见的。酆舒以尊贵的出身,在赤狄人的国家里担任国相,对酆舒而言某种程度就是耻辱。

不知道当年酆舒是如何流落到赤狄的,但酆舒到赤狄是带去了中原的军事和经济文化的。而杀回中原的野心,可能常常出现在酆舒的脑海中。因此当酆舒成为赤狄国相,跟戎狄部族那种迁徙式的生活方式不同,酆舒所看重的即是稳扎稳打,就是要有根据地,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大量的人口,要有富饶的城池。于是酆舒担任赤狄国相期间,就联合赤狄部族,又与长狄、白狄等部族结盟,频繁向中原地区进攻,攻破黎卫等国大量城池,据此为根据地建立了强大的潞国。

酆舒的阴谋

当然,酆舒的野心不止于此。只是酆舒毕竟是个中原人,与赤狄之间的血乳交融不够密切,其内心中所期待的那种结局,也与赤狄人的守旧派系发生冲突。赤狄人学到了中原人的战争,同时也学到了中原人的政治。潞国人为持续加强对中原地区的侵蚀,也主动的与当时的春秋强国晋国结盟,潞国国君潞子婴儿娶了晋景公的姐姐,两国从某种程度上看算是联姻之国。可是酆舒却对此不满,这或许跟酆舒的站位有关,酆舒不属于亲晋派系。

史书载:“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这是关于潞国内乱的记载,更是潞国宫廷之最大动乱。酆舒以臣子之身,杀国君夫人,伤国君耳目,这即可称之为叛臣贼子。而晋国虽是潞国盟友,但骨子里对赤狄的身份还是相当反感的,而且晋国当时的对外政策也是进攻性的,发现潞国内乱当然不能错过此机。“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在强大的晋国大军之下,潞国也是无力回天。而作为国相的酆舒则流亡至卫,终究是身遭惨死之命。

但潞国的灭亡只是开始,因为晋国与秦国之间当时处于紧张时期,数年之前秦桓公与晋厉公夹河而盟,结果等到秦桓公回国而后又“倍盟,与翟合谋击晋”,晋国于是“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其后即是晋景公即位,两国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此缓解。当潞国为晋国所灭,秦桓公以此为理由,发动大军攻打被晋国占据的潞国地区。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呢?秦国人派出了猛将杜回,这杜回在《东周列国志》中,说的是“身长一丈有余,力举千钧,惯使一柄开山大斧,重一百二十斤”,可谓猛将。

这位杜回还有个本事,即是"一日拳打五虎,皆剥其皮以归",赤手空拳可打死五只老虎,这就不是那么简单的猛将了,一般将领要跟杜回相战,那是绝难打得过的。杜回打死的老虎是什么老虎呢?《东周列国志》中说,杜回曾经生活在青眉山,这座山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延川县附近,而在春秋战国时代属秦国地区,这里也是华南虎出没的栖息地。杜回一天徒手打死了五只猛虎,还把它们的皮给扒了下来当做冬天的棉袄来穿。

这场秦晋之战的焦点在于争夺潞国的地盘,战争本身没有什么可赞扬的,然而秦将杜回的神勇表现,却成为整场战争即将陷入胶着的一种潜在威胁。当时杜回手拿开山大斧,领着三百秦兵一起冲向晋兵,晋兵完全抵挡不了这群勇猛的秦人,晋军节节败退,晋国名将魏颗吓得三天不敢出去应战。魏颗之弟魏錡也是员勇将,他前去挑战杜回,结果被杜回杀得狼狈而逃。这场战争,似乎正在沿着秦国人的规划发展。

酆舒的阴谋

《左传》载:“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杜回是猛将,这个毋庸置疑。第二个则是晋国主将是魏颗,魏氏是晋国著名战将家族,掌握着晋国较强的军事力量,也即是说晋国人对待秦国大军,是没有小看的,魏氏家族派出的是魏颗、魏錡两员大将,若是按照这种强将,史书中大多即是“胜之”如此光明正大的简单措辞,比如前面说的荀林父就是“败赤狄于曲梁”,才能显得出其能力。可是史书中对魏颗、魏錡打败杜回,靠的不是这种理所当然,而是一种玄之又玄的场景。在战场之上,杜回正在与魏颗交战,杜回却莫名其妙的被草环畔倒,被魏氏兄弟活捉。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原来魏颗之父魏犨,有一名爱妾,叫做祖姬。魏犨平时经常嘱咐魏颗:“假如我有一天死去,你不要把祖姬殉葬,替她寻个好人家,让她能够好好活下去。”可是魏犨临终前却说了胡话:“你(指魏颗)要记得把祖姬殉葬。”魏颗并没有照着父亲临终前的话去做,而是依照父亲平时的嘱托把祖姬嫁了出去。因此。青草坡一战,已经病故的祖姬的老父亲“显圣结草衔环”绊倒了杜回,这才导致杜回被活捉。这个故事也是成语“结草衔环”的由来,足足流传了两千多年。

可是“结草衔环”是真的吗?魏氏兄弟难道真的就是依靠这种玄之又玄的事情,打赢了胜仗?当然不是。有一种可能,就是魏氏兄弟面对杜回之猛,只能选择以智取的办法对阵杜回,或许在战场之上设置陷阱亦未可知。当时之战争,有的时候还是很讲求战礼的,就是在战场上要就面对面的打一场,不要在背后使阴招,魏氏兄弟会不会是因为使了阴招,才想出了如此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以掩盖自己的战场阴谋。这或许又是一个有待考证的话题了。本文由海叔说春秋圈子作者龙傲编写,喜欢的朋友多多分享哦!

潞国的千秋强国梦

春秋战国有很多大国,但也有很多路人甲。这些路人甲多是小国,可是其中也有很多路人甲渊源极深,背后的历史绝非那么简单。今天我们想说的这个潞国,就是个非常有故事的路人甲。

潞国是子爵,据传最早为姜姓封地。如果追溯到黄帝时期,潞国所在的地区还有炎帝后裔在此地繁衍生息。直到商周之交,殷纣王的兄长微子还曾在这里建设城池,可见潞国所在地区乃是殷商王公贵族重视的区域。

等到殷商灭亡而后,凡殷商王族所盘踞的地方,大多为姬周家族所监视,也都分封了诸多姬周封国,部署了很多军事力量,可以说是被严密地控制着的,重视程度跟殷商相比是要薄弱得多了。潞国所在地区,在西周建国而后很可能就被冷落了,乃至后来竟沦为赤狄方国的地盘。

潞国的力量大多活动在晋地附近,也即西周分封的晋国周边,而周天子划分给晋国的族人中,有大姓之族为九隗,而隗姓部族中也即有潞氏。因此自西周建国而后,潞国就很可能与晋国人展开过长期的拉锯战争。

在这数百年的战乱之中,潞国与晋国之间多半互有胜负,谁也没有真正的彻底的灭亡过对方,其间晋国还曾多次发生内部纷争动乱,即是说明晋国在力量上还是要占据上风的。到了晋献公时代而后,潞国人似乎遇见了更多发展的空间。

晋献公的“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中,居然没有包括潞国在内,可见当时的潞国很可能已经与晋国达成了某种外交上的默契。晋献公不仅在对外发动扩张战争,同时更在拉拢部分戎狄部族,以达成晋国区域霸主的地位。其中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晋献公已经推行了联姻戎狄的诸多政策,像骊姬这样的美女,还有重耳、夷吾的母亲,都拥有着较为纯正的戎狄血统。

这种一半友好一半对抗的关系,延续了至少上百年。到晋景公时代,潞国的国君婴儿就娶了晋景公的姐姐伯姬。这个潞国国君的名字充满了单纯童真的感觉,而这个人似乎也的确相当单纯。当时的潞国有个权臣酆舒,这个酆舒极为霸道,不仅在朝政上架空了国君婴儿,甚至还干涉国君后宫之事。

因为酆舒致力于推动潞国依附秦国的政策,便是逼迫婴儿杀掉伯姬,以此来表达“绝晋之好”。婴儿的单纯即体现在此,不仅听从了酆舒的建议,杀掉了伯姬。杀完以后又主动向晋国派遣了使臣,说明了伯姬的被杀,希望得到晋国的扶持,可见婴儿当时在潞国的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

潞国的局势给晋国人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伯姬的被杀,给了晋国人充分的理由。晋景公派遣荀林父带兵攻打潞国,攻杀酆舒而后将婴儿俘虏。最后干脆重新建了个黎国,整个潞国地区遂成为了晋国的疆域范围。而婴儿得知国家破灭,终于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一念之想,就误了潞国祖宗根基,遂在晋国军营中自杀身死。潞国自此灭亡,婴儿也即成为潞国的最后一代国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