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构思技巧等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从历年中考命题来看,该考点常见命题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填空题,要求填写诗歌表达技巧分析的关键词句;二是选择题,要求选择对诗歌表达技巧分析正确或错误的选项;三是简答题,对诗歌表达技巧进行具体的分析。总之,熟悉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是解题答题的关键。 表达方式 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描写和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有工笔细描、白描勾勒,有肖像、语言、动作等外表描写,也有心理、情感、意识等内心描写,还有景物描写等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赏析诗歌的表达方式,一是要明确诗歌或相关诗句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二是要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要赏析其取得的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对比,比兴、铺陈,象征、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一是要明确诗歌或相关诗句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二是要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要赏析其取得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通感、双关、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往往是描绘的对象生动形象,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有增强语气,突出强调的作用。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要明确诗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叙写了什么思想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是非常讲究结构形式的。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古典诗词中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做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也一定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来阐发。因此,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从整体上把握全诗。 古代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铺垫等等。
1.(2020青岛中考)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盼望眼前出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寒,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和“病树”自比,虽流露出惆怅之情,但依然乐观进取。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写诗人出行在外,思归而不得归,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 D. “会挽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勾勒出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希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和用法。要广泛阅读积累,对重点作品深入阅读,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感情等。 ABD.正确; C.有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不是写诗人“只能独自剪烛西窗,在巴山的夜雨中思念家乡”,而是由眼前的孤独激发出对未来团聚欢乐的憧憬,以将来的乐反衬今夜的别离之苦。 故选:C。 2.(2019南充中考)古诗赏析,完成下列题目。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题目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互文、反复等),怎么样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结合诗句分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万里”一词可以看出该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作者所见地域之大。 3.(2019黄冈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 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2) 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2)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鉴赏和理解古诗词中重点词语含义的。对名句的理解赏析,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写法上可以从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方面入手。词语理解是理解诗词的基础。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词语的本义;二是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可以从遣词用语和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的含义。理解词义要做到准确、富有诗意。这两句描写从军的盛状。为了保卫汉室的天下,手中紧握弓弦,踏平胡人的地盘,军队马匹飞奔过后留下满天的尘土飞扬。用字精妙,着一“抱”字,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着一“践”字,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与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即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乙诗“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直接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表达尾联表达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仰,突出精神气概。故本题答案为:.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4.(2019辽阳中考)选出下列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诗的首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字里行间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 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C. 诗的颈联不仅充满哲理意味,还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句赏析诗句的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CD正确。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闻笛赋”“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故B错误。 5.(2017德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後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裳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 (1)晚籁与斜阳之间动静的对比,突出了此时的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之间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色彩的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之间远近高低的对比,突出景色的层次分明。 (2)兴长 惆怅 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一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分析作答。中间四句诗的意思是: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其中有三处对比,一是晚籁与斜阳之间动静的对比,突出了此时的沉寂幽静;二是胭红与雪白之间色彩的对比,突出了色彩的鲜明绚丽;三是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之间远近高低的对比,突出景色的层次分明。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信马悠悠野兴长的意思是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由野兴可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即所谓“兴长”。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此时诗人心中充满的是因为思乡而带来的忧愁。即所谓“惆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