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句诗的分类 诗歌创作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问答则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这种问答,有的是一问一答,有的只问不答。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只问不答的问句诗;二是又问又答的问句诗;三是唱和问答诗。 1.只问不答的问句诗。问语多用于结尾。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赔酒,红泥小火炉。 这首诗可以说是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给友人备下的酒,当然是可以使对方致醉的,但这首诗本身却是比酒还要醇浓。诗写得很有诱惑力。对于刘十九来说,除了那火炉、新酒和天气之外,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把酒共饮所表现出的友谊,当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这里显示了除物质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动人的精神因素。 又如清朝万树的《贺新凉》: 汝到园中否? 全词通押一“否”字为韵,属于福唐独木桥体。连珠炮般地连续提出12个问题,先问园中花卉草木,再问园外邻舍景致,问得细致真切,不惮其烦。对此类诗作的语义分析必须与形象思维的鉴赏相融合,去设想省略掉的答句内容。其实从问句中,小园绰约风貌已历历呈于读者面前了,在作品中根本无须写答话,一写则读之索然矣! 另外有问无答如李端《逢王泌自东京至》: 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 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 也有设问体,此体借问作答,并非要人回应,大多隐含表现一些哲理或与他人默契之心照不宣的事物,即以反问方式为论。如宋代苏轼《琴诗》云: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古诗中这种有问无答的作品随处可见,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来日绮窗下,寒梅着花未?”(王维--《杂咏》),似乎不合乎现代写作技法中的“有问必有答”的要求,但这种截断横流的写法在诗中却更显言有尽而意无穷,答案未知,就更显得情怀无限。 唐·陆龟蒙《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其中有一段接连16句问句: 谁蹇行地足,谁抽刺天鬐?谁作河畔草,谁为洞中芝? 明代万历刊本的《玉谷调簧》里有《金印记》一篇,其中有首《娘骂女》,是咏私情的问答体,文字极漂亮: 小贱人生得自轻自贱,娘叫你怎的不在跟前? 原何唬得筛糠战?因甚的红了脸? 因甚的掉了簪?为甚的缘由甚的缘由?儿,揉乱青丝纂? 2.又问又答的问句诗,即问答体。全诗内容结构分为问、答两部分。此体本源于民歌。有二人对唱问答和一人自问自答两种形式。如果问与答分为两首则属唱和;如问、答集中于同一篇诗歌,则属问答体。问答有一问几答、几问一答、一句问数句答、数句问一句答、有问无答。 古诗中的问,大多是引情,类似于比兴的手法,其目的在于对随之展开的情做铺垫,问不是为了答,答也不仅仅是答,一问一答间最终表现的还是一个情字,亲情、爱情、友情,所有的情都在问答之间表露无遗,而采用问答体,更能在字里行间使情入木三分,催人泪下,表现手法上极富感染力和诱惑力,用个现代的词便是“煽情”。例如《夜会》(皮日休问,陆龟蒙答): 消寒夜?帘外迢迢星斗明。 《夜会》(陆龟蒙问,丁卉答): 忆山月?前溪后溪清复绝。 宋代诗词也常用问答体,其中刘辰翁词最爱以问句领起。在元明清散曲及民歌时调中,问答体使用则更为频繁,直到现代的传统题材歌剧《刘三姐》、陕北民歌《对花》、云南民歌《猜调》,都可以看出。无论在文人诗词还是在民歌中,问答体一直是长用不衰的。例如唐代李白的《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唐·王绩《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唐·王绩《春桂问答诗》: 问春桂:桃李正芬芳, 中国的古体诗中有很多问答体作品,而早些时候很多诗评者将这类问答诗归入叙事诗中,近一段时期开始,人们开始对问答诗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 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 借问抒情是很奇特的写作技法,若能对古体问答诗做透彻的理解,无疑对学诗写诗的技巧和鉴赏诗词的水平是极好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