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循迹编辑部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13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前两天,笔者在网上看了一段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的视频。 视频中,在一个名为“中国校长创新与发展大会”的场合里,康教授面对在座的教育界同仁重新“解读”了杜甫《石壕吏》,并公开为“石壕吏”做了辩护。 此外,康教授期望在场的同仁,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站在“石壕吏”的立场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成果布道给自己的学生。 |点击视频即可观看 笔者归纳总结全文中心思想的能力还算不错,不打算看视频的朋友,可以直接跳过看课代表给你们总结。 康教授这段话总结起来,大概三点: 第一点,从石壕吏的立场上看,他深夜征兵没错。 为啥?因为在国家存亡之际,“咱们的军队”正缺人,石壕吏为国尽忠,996加班加点征兵,能有什么错? 每个大唐子民都应该有“七生报国”的思想觉悟和义务,主动收拾行李去前线,抗击反贼安禄山。 第二点,从石壕吏的身份上看,他深夜征兵也没错。 为啥?身为大唐公务员“食君禄,尽君事”,要是不加班加点征兵,如何对得起比香港记者跑得都快的玄宗皇帝?如何对得起在前线正面硬刚反贼的郭子仪将军?如何对得起“新安吏”“潼关吏”这些同事? 虽然石壕吏态度有些恶劣,手段有些简单粗暴,但老话说得好,“没有大唐这个国,哪有草民的家?”,为了大局,受点委屈怎么了? 第三点,从老太太的表现来看,深夜征兵更没错了。 现在是“咱们的军队”在征兵,如果是反贼安禄山来征兵,老太太就应该选择一头撞死,从容就义。 虽然俩儿子战死,一个儿子生死不明(更何况石壕吏还放走了这个家的“顶梁柱”老头),但为了保住大唐江山,老太太很惭愧,只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选择自己挺身而出前往抗击反贼安禄山的前线。 说不定待到战事平息,玄宗听到老太太的故事,决定把她调到长安做大唐妇联一把手也不是不可能。 总结完毕。 |《石壕吏》 图源于网络 如果说,康教授对《石壕吏》的观点(或者是其引申出来的“石壕吏没错”的教育理念)仅仅代表他自己,倒也无可厚非。因为从央视百家讲坛走红,且一直被奉为座上宾的“学术网红”确实少见。 但康教授是一本正经想把这套“教育理念”售卖给教育界的同仁。 不知道是不是康教授的觉悟更高,思想更进步,反正笔者这种退步分子是完全接受不了他对《石壕吏》思想内核的重新包装。 仍记得,当年学到杜甫这篇诗文的时候,那一句句极其写实的诗句会变成一幅幅画面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想只要是正常人都会对老太太一家人遭遇感到悲悯和同情,不会站在制造悲剧的“石壕吏”们一边。 可喜的是,也就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石壕吏”们在康教授的嘴里完成了历史转型。 末了,笔者突然想到,假如杜甫活到抗战,看到国民政府再派人抓壮丁,写下《重庆吏》,不知道康教授还能不能同样的解读。 |1963年上映的电影《抓壮丁》 剧照 图源于网络 这个问题,我估计康教授肯定要深思熟虑后再回答,绝不会像之前Too young,too simpl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