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低自尊 | 往期精选文章推荐

 明天心理 2021-03-20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蒲易安 明天

编辑:十六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决定了此人的命运,指向了他的归宿。我们的展望也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用逃避,更不要用恶语诅咒它。

——亨利·戴维·梭罗

有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在遇到一个特别好的机会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推脱,觉得自己配不上,最后错过了好机会。有的人,明明不比别人差,但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有的人明明感觉有能力有才华,但工作中总是表现得差强人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一般将这类人归纳为“低自尊”

什么是低自尊

临床心理学家Melanie Fennell的书《战胜低自尊》(Overcoming  LowSelf-esteem)书,Melanie Fennell指出,自尊是我们关于自己的核心信念,而低自尊意味着你对自我的品质和价值有负面的核心信念,比如你可能觉得自己是软弱无力的、觉得自己不够好、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

有些人的低自尊情况则很严重。他们会连续不断地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觉得自己是很差劲的,在遇到一点挫折时,很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

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对自我能力常常保持否定态度,不相信自己可以和他人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他们看不见自己的优势,甚至会择性忽略,所以在遭遇问题时,更倾向于认为这些问题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我的问题”)。

在没有外在力量的干预或是帮助的前提下,低自尊的人很难通过依靠自己的努力来产生进步和改变。

因为如果他们真的决定做出努力去改变,而过程进展缓慢或者中途遭遇挫折,他们很可能就会丧失坚持下去的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或是做法是错误的,会再次加深对自己的不信任,使其低自尊的程度更为严重,形成一种“恶性循坏”

认知图式

在蔡太生的《低自尊的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低自尊的影响是和个体的认知图式有关。

图式(schema)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

研究者发现低自尊与高自尊个体对自我评价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存在明显的差异。

     低自尊者对自我评价信息的消极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他们对消极和积极的自我评价性信息的关注并无差异, 只不过不如高自尊者那样对积极面关注更多。

      心理学家研究了低与高自尊个体在收到消极反馈后其认知加工的差异。Kernis 等曾通过实验发现: 低自尊个体与高自尊个体相比, 前者更容易将消极反馈泛化到他们的其他特性方面 。

      在其后的研究中, Kernis 等进而发现那些低并且自尊不稳定的个体对消极反馈的信息接收相对更多一些, 并且表现出相对较少的防御。

      Dodgson指出低自尊个体之所以对失败反应更为消极, 是因为他们不会像高自尊者那样能够专注于自身的力量, 也不具备高自尊个体那种能够克服“专注于消极的思维倾向”的能力。

情绪反映

情绪反应对低自尊与高自尊个体情绪反应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敌意、痛苦、焦虑和抑郁等几个方面。

在敌意反应方面,研究发现自尊的高、低与自尊的稳定性两者相结合决定了人们在面临自我威胁时敌意与愤怒的表达。

在痛苦反应方面,  遭受失败后, 低自尊者之所以有更强的痛苦情绪反应, 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失败的消极含义过分概括化 。

在抑郁反应方面, 研究发现低自尊且自尊不稳定的个体与应激事件随后的抑郁反应的强度相关。Robert 等将自尊看成是与应激后抑郁发生的易感素质, 指出不稳定的低自尊者更易表现出应激的抑郁反应 。

应激: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在焦虑反应方面, Greenberg 等曾通过 3 个研究得出自尊对焦虑具有缓冲功能的结论, 随后Wood 等通过研究认为: 低自尊者成功之后比高自尊者更为焦虑 。

因为在成功后低自尊的个体会感觉到事件出乎意料,由于原本对自我的不自信,会怀疑为什么自己会成功,与原有的对自我的否定认知产生冲突,所以表现得更为焦虑。

影响因素

个体早期的成长影响:

比如在个体幼小的的时候遭遇了许多消极的影响,长期的消极影响就会使得个体在自我认可上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我是很差劲的(我不是优秀的)。

遭受忽视、惩罚、虐待:

1、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较为长期的忽视,没有人或是很少有人能够认同自己,无法建立对自己的自信,并且会在长期的忽视中也默认自己是不会被重视的。

2、遭受了惩罚,并且在惩罚中被强制否定了自己,导致个体对自我的某些特质产生怀疑甚至直接否定,最后导致自我认可感极低 !

3、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虐待”,可能是生理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

在生理上的“虐待”主要是指对自身的某一项生理结构产生极度自卑的认知,认为这样的自己是不会被认可的。

心理上的“虐待”主要是指对个体性格、特质以及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的否定,造成个体对自我人格的否定,觉得自己是不被接受的。

  认为这样的自己是别人厌恶的。心理上的虐待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人对个体的否定,也可能是一段感情的失败······

家庭因素

  1、父母经常将个体和其他人比较,突出“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放大“自己的孩子”的缺点。导致个体对自身产生怀疑,长期处在“比较”中,很容易使个体形成不自信,对自我特质缺乏认同感,觉得自己比不上其他人的认知。

   2、家里有多个孩子,父母对每个孩子的态度不同形成的低自尊。

改变方法

1、由于认知图式的影响,低自尊对自我的否定观点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改变低自尊的方法上,慢慢地改变对自我的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自我认知的改变往往可以通过行动来加强。可以通过求助身边的朋友或是咨询师帮助自己寻找闪光点。

可以通过慢慢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来探索自我的内在动力和能量

2、尽量像“高自尊”的人一样,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3、认识并接受自己所有的一切。

4、确定你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和期望,即你的理想自我是合理的。

5、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并且要相信你对自己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思路,123RF.如何打破低自尊的恶性循环?[J].健康之家,2017(04):47-50

[2].[期刊论文] 申自力, 蔡太生,SHEN Zi-li, CAI Tai-sheng-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6期
[3].Kernis MH, et al. Self- esteem and reactions to failu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overgener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7(4):707-71   

[4].Dodgson PG, et al. Self- esteem and the cognitive accessibility of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fter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5(1),1998,178-197  

 [5]. Vermunt Ri!l, et al. Self- esteem and outcome fairness: Differential importance of procedural and outcome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2001,86(4):621-628   

 [6].Bernichon T, et al. Seeking self- evaulative feedback: The interactive role of global self - esteem and specific self - view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1):194- 204
 [7]. Kernis MH, et al. Stability and level of self- esteem as predictors of anger arousal and host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6):1013- 1022
[8].Brown JD, et al. The thrill of victory, the complexity of defeat: Self- esteem and people’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 - gy, 1995, 68(4):712- 722
[9].Roberts JE, et al. Vulnerable self- esteem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Prospective findings comparing three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2(5):804- 812
[10]. Watson D, et al. Global self- esteem in relation to structural models of personality and affe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3(1):185- 197
[11]. Wood JV, et al. Snatching Defeat From the Jaws of Victory: Self- Esteem Differences in the Experience and Anticipation of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5, 89(5):764- 780
[12]. Smith SM, et al.Personality moderators of mood congruency effects on cognition: The role of self- esteem and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6):1092- 11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