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么做!” 总喜欢对别人指教可能是内心不自信的表现

 明天心理 2021-03-20

Hello 

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相遇

真幸运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喜欢对人指指点点,且好为人师,乐此不疲。

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你不应该这么做”,“你应该那样做”,“你这样是错的”,“我喜欢你这样”,“你能不这样可以嘛?”

这样的言语,很多时候不但难以被人接受,甚至还会让人反感。

那么,这类人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一、边界意识薄弱,导致缺乏边界感的指教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有谈到过边界感这个话题,边界的存在是一个人自我保护和自我意识的体现。

犹如领地一般,这个边界的存在可以带给我们安全感,也能够让我们避免很多伤害和未知的危险。

所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越界。

一旦有人越界或者打破这个的边界,那么就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由此也就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引起人的反感、愤怒、关系出现裂痕等等。

如果有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没有注意边界,侵犯了别人的边界,往往这个时候就会引发别人的不舒适感,甚至让人反感。

而肆意的评价和指教别人或者在没有别人明确的求助意愿下,仍然自顾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或建议,这便是没有边界感的体现。

而那些边界意识薄弱或难以控制自己的跨界行为的人,可能本身便常被人打破自己的边界。

因为长期连续的被人打破边界,所以导致他们也认为可以这样突破别人的边界。

这样的经历,一般来说发生在小时候最容易延伸到成年后的一些行为上。

太自我的人边界意识也很薄弱,他们往往按照自己意愿来做事,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导致无意见侵犯他人的边界,引起反感。

所以缺乏边界感的人除了容易被别人侵入自己的边界,也会无意中侵入别人的边界,常对人指指点点,好为人师,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

二、内心的不自信,导致缺乏存在感和认同感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外在行为都是由内在需要驱动的。

一个长期的行为模式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需要的满足。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当一个人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便会一直寻求这种需求的满足。

一个人最缺什么就会特别渴望获得什么,而那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也会形成内驱力,促使人通过各种行为来达到自己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内心缺乏自信,那么便会通过各种行为来获得自信和认同感。

而缺乏自信或认同感导致的外部的行为常常也会不尽相同。

有的会变得非常的内向,因为害怕不被认可、害怕被拒绝所以就干脆放弃主动。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就不去得到,固守本身已有的,这也是一种内在需要的驱动,因为相比得到,他们更害怕失去。

与上面我们谈到的不同,有一部分人虽然缺乏自信,并不会变得内向,反会变得非常有表现欲,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评价一番,好为人师,且乐此不疲。

一个人常常忍不住对人指教,也是因为这个行为能够给他带来某种需要的满足。

而好为人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将自己置于高处,避免自己在事件或人际交往中被边缘化,以求获得价值感和自尊需要。

而这两者恰好能够提升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进而获得自信的满足。

因为在大众的观念中,能够指教被人的往往是比别人强的,而这类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需要。

而内心缺乏自信和存在感便可能会导致人喜欢站在高处“指点江山”,以此来获得内心对自信和存在感的需要。

尤其是当有人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求助意识或表现无助时,这样的情况正是他们渴望获得价值感和需要感的绝好机会。

虽然,我们分析了这么多,但是现实中却是很多人并未发现自己这样的行为会给人带来不适或反感。

即便事后意识到了,等到下次遇到相似的场景,仍然会仍不住要去指点一番。

其实这个世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多的是,他们的外在行为表现也会多种多样,而好为人师,也不过仅仅只是其中一种而已。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请尝试去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你去接受和同情他,而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

最起码知道原因比一脸懵逼要好受不少,也便于寻找应对措施。

三、权力欲过强,导致喜欢掌控别人

权力一词从古至今一直都被常被人提起,不论是大到一国之君,还是小到一家之主,权力永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类欲望。

在某项心理学实验中,Maner等人(2011)从动机性感知(motivated perception)的角度出发,对权力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其结果显示:权力能提高人们的交配动机,高权力的人表现出更多与性有关的行为,并且这种关系不随时间而消减。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基辛格那句话: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作为人原始欲望的一种,权力欲的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而那些具有高强度权力欲的人,除了上面谈到的性欲望比较渴求外,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掌控欲。

们常常希望掌控他人,对别人加以指教以达到掌控的目的

他们更加渴望他人遵循自己的意愿,所以常常喜欢指出别人的问题,或者挑刺儿,表达自己的“正确”建议或贬低别人。

而他们则是渴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能力:“你看,我行吧,你得听我的!”

并且他们不喜欢被对方的反驳,更期望对方的随从。

从这一点看,这样的行为就比较像近一两年被大家熟知的PUA

而这样的情况一般可能会发生上工作中的上司、领导,人际关系中被认可度高的人或者亲密关系中强势的一方中。

而容易被人指点或指教的一方,一般来说也可能会有着相似的内在需求,比如,缺乏安全感导致自己不敢反驳,没有主见导致自己容易被人左右,自我认同感低(不自信)导致自己更倾向于别人的观点等等。

这些不同的行为模式背后,是同样的需求的推动,内驱力的驱使。

很多时候从心理学的角度,很难针对某一类的行为给出一个单一具体的成因,有些行为的形成,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长期的生活环境造就的,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当事人的配合,或很难判断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一个人长时间延用一种行为模式,不管这样的行为模式是否对这个人造成了困扰,他一定能长时间在这种模式中获得某种满足。

并且缺失这种满足带来的感觉相比这个行为带来的困扰要痛苦得多。

但像上面所说的,相似的经历或触发因素所造成外在表现也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具体的原因,即便知道原因,想要改变他人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文章中,不会提到如何改变他人,更多的是如何改变自己,以此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困扰。

相比起改变他人,我们更加容易做到的是改变自己

如果你不再是现在的自己的状态了,或许现在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当我们把解决的方法聚焦到问题上,而不是他人或者事件上,也许更容易处理一些。

比如,别人的指教让你不舒服或反感,你可以:

不向他表现出求助意识,选择求助其他人;

学会拒绝别人无理的要求和建议;

提升对自己的认同感和价值感等等。

而如果你常常因为忍不住对人指教导致困扰,你可以这样做:

学会内省,明确自我需求,探索行为背后隐藏的满足感,倾听内在的声音,寻找内在得渴望,你会发现不仅仅只有一种方式可能获得满足。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一点你对心理学之知识的需求。

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的心理学知识,

请在留言区告诉我,

我来安排!


文字:明天,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心理咨询师

编辑:兔兔,内心温柔有原则,身披铠甲有态度的熬夜退役选手。

图片源自微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