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堪比诸葛亮,只因平时嘴巴大,免死金牌也救不了他

 梦沉古道 2021-03-20

刘文静或许很多人会陌生,因为他很早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但他对于唐朝的建立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唐朝的“诸葛亮”,李渊父子能够起兵,谋士刘文静出的力最多。

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又窃观太宗,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寂初未然之。后文静坐与李密连婚,炀帝令系于郡狱。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入禁所视之。文静大喜曰:"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文静曰:"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泽山者,万数矣,但须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于是部署宾客,潜图起义。候机当发,恐高祖不从,沉吟者久之。文静见高祖厚于裴寂,欲因寂开说,于是引寂交于太宗,得通谋议。

这是旧唐书的记载,在李渊迷茫时,就是刘文静给他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这就是唐朝版的“隆中对。”没有刘文静和李世民暗中的联络,为晋阳起兵做准备,李渊颇有些胆小的性格,再加和杨广至亲的关系,不太可能会起兵。作为大唐王朝开国功臣,刘文静的下场却非常残,因冤入狱而死。作为享受免死特权的人,最终的结局有点惨了些,他的死,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呢?

1.心理失衡是第一道催命符

刘文静作为唐朝的大功臣,待遇自然不会太低。但是刘文静觉得自己的才能在其曾经的好友裴寂之上,唐高祖李渊却重用裴寂,让裴寂的地位在自己之上。其实,心理不平衡有时候是很正常的,世上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够做到平衡。只不过城府高的人,选择隐忍,默默的想策略。按说,刘文静在家和弟弟刘文起喝酒发几句牢骚也是正常的,偏偏被他的一个小妾知道,小妾本身失宠,为了报复,让自己的哥哥告发刘文静谋反。发牢骚是历史上功臣的一大弊病,祸从口出,死于牢骚的名臣名将大有人在。在酒精的作用,刘文静做了傻事。但这几句牢骚并不致命,以刘文静的功劳,罪不至死,并且刘文静有“恕二死”的特权,有这个特权他可以再免死两次、

2.与友失和是第二道催命符

裴寂又言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

提到刘文静之死,不得不提他的好友裴寂,同样的开唐重臣,同样的有“恕二死”的特权之人。都是为了保唐主舍生忘死之人。在贫贱之时,两个人的关系是非常可以的,但等唐王朝确立以后,相互之间就考虑利益。两个人在朝廷上经常对立,而审理刘文静谋反一案的是裴寂和萧瑀两个人,萧瑀是南梁贵族,本身刘文静谋反这个事情就属于被诬陷的,很明显。再一个,同殿称臣,没有必要置于死地,他认为刘文静没有谋反。刘文静曾经的好友,此时的大唐秦王也为刘文静求情。如果众人都说刘文静没有问题,李渊也无话可说。问题是裴寂咬住不放,本身就是政敌,再加上刘文静明言对裴寂在自己位置之上很不满。这就说明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如果刘文静不死,让他缓过来,那就是农夫救蛇,必受其害。因此,裴寂必须添油加醋,让李渊坚定杀刘文静。

3.与主失和是第三道催命符

刘文静是秦王李世民最坚定的支持者,这实际上犯了忌讳的。虽然李渊和李世民是父子,但皇权的排他性,让骨肉相残都是很有可能的。在唐初储位之争过程中,开唐的许多功臣比如李靖等人选择了中立,因为毕竟是皇帝的家事,作为臣子不便参与,也是为了明哲保身。作为臣子的刘文静,没有认清形势,选择和皇帝并不想传位的皇子勾搭在一起,结局很明显。在刘文静被处死的过程中,李世民为其求情,实际上并不太妥当。李渊如果不想杀,一万个理由可以赦免刘文静,如果想杀,李世民的求情更容易适得其反,让李渊怀疑两个人有事。刘文静因个人私交,选择和皇子站在一起,明显不会被主人所认可。李渊要杀他的一个原因是他对主不忠。

有人说,刘文静之死,很明显是李渊压制李世民的前奏。作为李建成一方,最大牌的人物李渊,选择出招,这个招只是警醒,毕竟是亲儿子。李世民却如芒刺在背,如坐针毡,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这个分析看似合理,时间上却很不合适。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也就是唐高祖武德九年,而刘文静之死发生在公元619年,也就是武德二年。两者的联系应该不大。此时的唐朝还没有实现统一,还需要完成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还有突厥的威胁。唐朝皇室内部还没有时间内斗,李世民也不具备威胁父兄地位的能力。可以确定的是,刘文静之死,与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储位关系不大,几乎可以说没有关联。

这里面重点就来了,实际上刘文静之死就是源于他和裴寂的死敌关系,他在因小妾告其谋反时,申诉说自己就是因为裴寂在自己之上,表达不满。这里面是两个问题,首先,裴寂会极度怨恨他,这属于挑明了。裴寂必须往死了整他。如果此时,刘文静能够服软,裴寂念在曾经好友的份上,救他一次也是有可能的。李渊也不可非杀他不可。另外,李渊非常不满,李渊把自己和裴寂的关系,比作刘秀和严光,严光睡着了可以把腿压在皇帝刘秀肚子上,这关系绝对是不一般。发泄对裴寂在自己之上的不满,就是对李渊的不满。同是,裴寂和刘文静作为唐朝第一、二号臣子,他们之间的冲突如果越演越烈的话,对于唐朝内部的稳定也是问题。因此李渊必须除掉刘文静。

刘文静之死真正原因是自己的“大嘴”,作为一个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了权力和裴寂“吃醋”,并最终失败身死。他的好友李世民上台后,为其平反,并入凌烟阁37功臣之列,可谓对他仁至义尽。似乎“大嘴”可以遗传,他的两个儿子,因为对自己父亲被冤杀抱怨谋反被杀。

抛开历史,回到现实。刘文静和现在职场中能干事,嘴巴不严的牢骚人是不是一样的呢。有时候,人应该有一些城府,不能言时,绝不言,祸从口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