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恩令,并没有那么简单,背后是实力的角逐

 梦沉古道 2021-03-20

推恩令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名的阳谋,所谓阳谋就是明摆地告诉我要收拾你,你却无能为力。武帝公开实行推恩令这样的削藩策略,可以说是实力做保证的。

这要从汉武帝刘彻的爷爷汉文帝刘恒说起,刘恒本来是没有机会成为汉朝皇帝的,在刘邦的儿子中排行在第四,不是嫡子,母亲也不受刘邦宠爱,封地也在条件很差的代地。但一切的改变是因为他有一个大妈就吕雉,吕雉在刘邦唯一的嫡子也是刘恒的二哥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大权独揽,杀掉了对刘盈有威胁的刘邦儿子们。刘恒因为母亲不受宠,避免了被杀害。性格懦弱的刘盈,在强势母亲面前很压抑,最终年纪轻轻的去世。

在刘盈去世后,虽然有少帝即位,但权力始终在吕后和吕氏家族掌握。这段时间,刘恒被迫娶了吕氏女为王后,小心翼翼地活着。终于再强悍的吕后也熬不过岁月,撒手人寰。吕后去世,吕家再也没有资格继续掌权,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与以刘襄、刘章为首的刘氏诸王共同铲除诸吕。这些人做事很干净,把和吕氏有关的人全部清理干净,包括刘盈的儿子。

这个时候面临一个问题,究竟由谁来做大汉天子。刘盈一系已绝,就是不绝也不可以让其重新成为天子。这个时候功臣派与刘襄兄弟就已经出现分歧了,功臣派不想再出现外戚专权,所以不希望强势的刘襄兄弟即位。刘襄兄弟则认为,三兄弟在铲除诸吕的过程有功劳,应该被立,但是不能明说,原因是自己不好举荐自己人为帝,更关键的是,刘邦还有儿子在世。

周勃、陈平等人抓住了这个问题,他们决定让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即位,作为太祖刘邦在世最年长的儿子,刘恒即位理由最充分,也最好控制。周勃等人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他们先是要推出刘邦的弟弟刘交即位,刘交委婉地拒绝了,一方面天下是哥哥刘邦打下来的,刘邦子嗣继承更合情理,自己即位肯定要陷入纷争,分封的诸王是自己对付不了的。另一方面,刘交确实年事已高,在第二年就去世了。而周勃等人抬出刘交来,并不是真要立刘交,而是抛出来一个兄终弟及的继承理由。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是比不了父子相传的,在没有过世皇帝临终遗命的情况下,说合理也合理,说不合理也不合理。合理的前提是有人拥立,周勃等人选择抛出刘交,为刘恒即位铺路,自己好能获得拥立之功。

刘恒成为大汉新天子,刘襄等人无话可说。但这种类似于推选出来的皇帝,对于皇族的号召力不强,随着亲缘逐步疏远,汉朝廷和各封国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刘恒也在权力巩固后,开始着手收拾周勃等功臣,周勃、陈平等核心人物先后被刘恒排挤出权力中心。封国出现的两次反叛也被刘恒平定,但文帝时期,还不具备削藩的实力,主要原因是外部匈奴带来的压力,内部同室操戈容易遭受非议,失去人心,并且宗室已经做大,必须稳妥处理。

在刘恒去世后,他的儿子景帝刘启(开封原来叫启封,避讳刘启,改名字为开封)即位,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当时最有实力的诸侯王来挑战汉朝廷的权威,他就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本身与大汉天子的血缘关系就远,在加上刘启做天子的时候,失手打死了刘濞的儿子,刘濞对汉朝廷很不满,蓄意谋反。

汉景帝身边的大臣晁错力主削藩,提出了著名的《削藩策》,意在巩固朝廷集权的景帝也同意了晁错的主张,但这给诸侯王留下了口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吴王刘濞带领另外六个诸侯王发难,汉朝廷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开始爆发战争,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这种汉朝廷和封国的战争,结果无外乎两个:朝廷胜利,将持续削藩,封国胜利,汉朝重换天子。这七国中除了刘濞之外,还有刘长的儿子,刘交的孙子,另外四个是刘肥的儿子。当年,刘邦白马盟誓,非刘不王。可惜,未过三代,骨肉残杀。这里面领头的是和汉朝皇帝血缘最远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不仅仅是血缘关系,主要原因是当时刘邦为了保卫汉朝廷,给弟弟楚王刘交、侄子吴王刘濞、庶长子刘肥分的地盘太大了,几乎达到汉朝疆土的一半,加上错综复杂的矛盾,反叛是必然的。

如果其他封国能够加入七国阵营,汉朝廷必变无疑。封国要占据汉朝疆域的一半,且已经羽翼丰满,和外面的匈奴、闽越等勾结。这个时候,有两个诸侯王,没有站在七国一边,对于汉朝平叛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是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一个是齐王刘将闾。汉景帝刘启曾经酒后失言,和窦太后说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这样的话,刘武就站在朝廷一边,固守梁国。而刘将闾也属于刘肥的儿子,之所以会出现刘肥的众多儿子为王,是汉朝廷对原来最大的封国齐国进行了再分封。刘将闾本来只是一个侯爵,没有资格封王,机缘巧合,刘襄的庶长子刘则无子,汉文帝就让当时还是杨虚侯袭位齐王。按照正常来讲,汉朝廷的削藩目的已经很明确,刘将闾早晚都是受害者,和七国一起反朝廷是最符合利益的选择,而且七国里面有四个是他的兄弟。刘将闾首鼠两端,选择两边摇摆,既和叛军有联系,在叛军围攻齐国的时候,又向汉朝廷发出求救信号。

汉朝平叛的统帅是周勃之子周亚夫,周亚夫觉得吴楚联军实力太强,朝廷的军队不能正面交锋,选择了让梁王刘武用军队先拖着吴楚军队,而后朝廷的军队在找机会切断对方补给,伺机击溃叛军。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最终历经三个月就被平定,参加叛乱的七王皆死。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七国之乱,以汉朝廷的绝对胜利而告终。此后,汉朝的封国已不具备和汉朝廷对抗的资格。七国之乱是汉朝的分水岭,之前,汉朝有变成东周诸侯争霸的危险,其后,汉朝实现了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

汉景帝去世后,其子刘彻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武帝。在七国之乱被平定的背景下,大臣主父偃上书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就是所谓的推恩令。推恩令改变了汉朝诸侯王嫡长子继承的情况,诸侯王可以推恩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并且得到朝廷的认可。也就是说诸侯王的土地还是那么多,但继承土地的人变多了,由一个儿子变成多个儿子。汉朝廷通过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封国内部又形成了众多的小封国,对汉朝廷的威胁逐步降低。诸侯之所以不敢抵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个主要原因是诸侯已经没有实力抵制汉朝廷。在取得七国之乱胜利后,汉朝廷完全具备废除诸侯王封国的实力,汉景帝和汉武帝基于重重考虑,选择保留,这些诸侯王对于汉朝皇帝的指令,只有执行的份,没有反抗的实力。而推恩令本质并不是削藩,诸侯王想抵制没有理由。七国之乱毕竟有个晁错,有个《削藩策》,成为诸侯王反叛的口实。

另外,如果诸侯王抵制,率先出现的是父子失和。矛盾由汉朝廷的削藩造成的诸侯王抵制变成了诸侯王家族内部的矛盾。这个就好比,家产原来只有老大可以继承,变成了所有儿子都可以继承。如果老爹和嫡长子要是抵制的话,其他的儿子肯定会反对,没等朝廷发力,自己内部就乱起来。因此,诸侯王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推恩令使得汉朝维护了宗族内部的稳定,也避免了诸侯王带来威胁。汉武帝在内部稳定之后,开始着手解决匈奴带来的威胁,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