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为十年 Windows 用户,入门版本 MacBook Air 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威锋科技 2021-03-20
自从去年 11 月的发布会后,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已经成为了我数码购置计划的一部分 —— 我一直想入手一台 Mac 作为日常办公的主力笔记本。发布会被各种参数暴击之后,我更加下定了决心。
之前,我一直都在使用 Windows 笔记本,早已习惯了它的操作逻辑。身边有很多使用 Mac 的朋友经常谈到 macOS 的优点,告诉我 MacBook 的触控板极其好用,根本不需要担心上手的问题。因此,我对于 macOS 的易用性感到非常好奇。
不过,我在入手之前依然在两款产品中犹豫了很久—— Surface Laptop 3 和 M1 MacBook Air。两款都是市面上非常出色的轻薄笔记本,都有出色的做工和原生加持的顺畅体验。最终,我还是选择购入后者,感受 macOS 和 M1 芯片的魔力。
到手两周左右,我将以一个从未用过 Mac 的数码爱好者的角度,谈谈购买这款产品的一些心路历程和使用感受。


入手过程

我的工作性质以文字处理和浏览网页居多,辅以部分视频剪辑,因此选购的是基础版本 M1 MacBook Air(7 核 GPU 版本),官网售价 7999 元。购买时,我使用了苹果员工的 75 折优惠,再用一台 2018 年 11 英寸 iPad Pro 进行了置换,最终只花费了 2999 元便入手了这台金色的 MacBook Air。
使用 iPad Pro 置换的原因是,当我入手了 Mac 之后,iPad Pro 从原来几乎必不可少的办公工具变成了一台「爱奇艺」工具,因此我用官方 Trade-In 置换并抵扣了 3000 元。这个价格虽然比「挂闲鱼」少一些,但更迅速且省心。

MacBook Air 的包装很简单:一台主机,一个 30W USB-C 充电头,一条 2 米的 C-C 数据线,还有一些说明书和两张苹果 logo 贴纸,鉴于锋友们对这些东西都很熟悉,这里就不上图了。
深空灰、银色和金色,三种颜色都很经典。如果没有金色我可能会选深空灰,但金色真的太好看了,因此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完成了选择。

系统 UI / 交互:适应不断,惊喜不断

虽然是一名小白用户,但我对 macOS 的系统 UI 比较熟悉 —— 长条状的菜单栏和拟物化的 Dock 栏是 macOS 系统的标志性特点。在使用的过程中,我发现它与 WIndows 的部分操作逻辑上有所不同,例如窗口的「三按钮」以及安装软件的方式等等。

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不同,就是在我使用某个软件时,顶部的菜单栏左侧会变成最上方 App 的功能按钮 —— 这是我在 Windows 10 上从未有过的体验,目前还在适应的过程中。
和 Windows 不一样的功能按键,是我在第一次使用 MacBook 时另一个不适应的地方:Windows 的 Ctrl 键相当于 macOS 的 Command 键,而 Windows 的 Alt 键相当于 macOS 的 Option 键。在完成复制粘贴等操作时,Command 按键的位置总是有一些「别扭」。

尽管处于痛苦的「过渡期」,但 macOS 的一些交互总能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比 Windows 更人性化的系统。
例如卸载软件,只需要前往「访达」-「应用程序」内,将不需要的软件直接拖拽至「废纸篓」;还有排布清晰的「启动台」和「访达」的各个文件夹;Spotlight 甚至还可以进行数字或是货币利率的计算......
而 Windows 想完成上述操作......不说了,都是泪。

由于使用时间还不算很久,我无法很准确地描述并记录下这些功能。但是,在使用过程中,macOS 的交互给我的整体感受就是一句话「哇,它原来还能这样」
我认为,这些优秀的细节,就是 macOS 系统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触控板,原来也可以这么好用

虽然这些年 Windows 10 系统的触控板手势系统级支持更加完善,但是 Windows 用户几乎不会使用触控板 —— 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几乎从不使用 Windows 笔记本的触控板,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完全不好用」。
反观 Mac 用户对于触控板的包容度一直比 WIndows 用户要好得多,因此我很好奇 MacBook 的触控板究竟是有好用。尽管如此,我还断言,自己根本不可能习惯使用触控板进行电脑操作,事实证明我被「打脸」了。
这块触控板给我的第一感受是,Force Touch 的加持让它的按压感十分清脆, 而且在整块触控板的任意区域都可以完成按压;触控板的面积相当巨大,加上各种易用的手势,组合形成了出色的触控板使用体验。

相较下,虽然 Windows 笔记本有名叫 Precision Touchpad 的高级触控板规格,然而除了个别高端笔记本外,绝大部分 Windows 笔记本触控板的按压感普遍过硬,面积小,反应慢,手势交互操作不顺畅,愿意使用的人自然更少了。
经过短时间使用,我迅速习惯了 MacBook 触控板的各种手势,使用鼠标的时间直线下滑,事实上这让我很吃惊。当我使用 Windows 笔记本时甚至还会不由自主地使用触控板,一对比才发现,MacBook 触控板的易用性和准确度都比 Windows 阵营更出彩。

M1 芯片:又快又耐打

我此前使用的 Windows 笔记本搭载的是 AMD 第三代移动端标压处理器,虽然性能出色,但糟糕的功耗控制让我基本上不可能脱离电源使用。因此,如果让我挑选一个入手这款产品的最大理由,一定是强大的 M1 芯片所带来的各种参数提升。
而在去年的发布会上,MacBook 整机续航时长提升之巨大,比起性能的提升更让我印象深刻。

MacBook Air 的续航时间虽然没有达到 MacBook Pro 变态级别的 20 小时,但在没有提升电池容量的情况下,续航居然相比前代「凭空」多出了 50%,达到 18 小时。对于像是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来说,没有比笔记本的续航时间更吸引人的参数了。
当然,18 小时只是观看视频的情况下所测试的最高成绩。据笔者日常的多次测试,满电状态下的 MacBook Air 从早上 9 点开始使用,进行包括浏览网页,文字输入,视频观看等日常操作,屏幕亮度设置为 200 尼特(50%),使用至下午 6 点,电量仍有 20% 左右。只要不进行重度工作,带出门不充电状态下使用一天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MacBook Air 采用无风扇设计,整机在日常工作时完全无感,机身一直保持在非常凉快的状态。我还使用剪辑软件剪辑了一些 1080P 的影片,导出速度极快,且机身温度并未升高。不过,我还没试过导出 4K 分辨率的影片,等以后有机会可以和大家反馈。
最后,发布会还提及了 M1 芯片所带来的快速唤醒功能。由于我没有使用过其它 Mac 电脑,无法对比差距,不过,MacBook Air 做到了揭开即亮屏,和 iPhone 的响应速度并无二致,对于日常使用 Windows 笔记本习惯了开关机的我来说,相当省心。


7999 元,几乎买不到相同级别的 Windows 笔记本

作为一名数码评测者,使用过程中我一直保持中立看待这台设备。然而,在这短暂的使用时间内,我开始理解身边的人们如此喜欢 MacBook 的原因,并且我认为这台低配版的 MacBook Air 并未受到应有的赞誉和关注。
其实,在购买这台设备之前,恰逢 LG Gram 2021 系列新品上市。除此之外,我还将不少其它 Windows 阵营的高端轻薄本纳入了考虑范围。当时的我仍然偏向于 Windows 的原因,除了比较陌生的 macOS 系统之外,还有 MacBook Air 不那么「现代」的屏占比。在入手一台设备时,我特别看重设备的外观。
然而,当我将 MacBook Air 拿到手并且确实地使用过之后,才真切地意识到,那个硕大的边框并不会对日常的使用体验有多么巨大的影响。而我,一名 macOS 的菜鸟,却不断被各种小惊喜所震撼。

2020 年 11 月之前,花 7999 元的价格,你只能得到一台搭载英特尔双核 i3 处理器的 MacBook Air;而在 11 月之后,你能得到的是一台续航极其优秀,性能完全够用,并且 ARM 架构软件生态正在不断完善的 MacBook Air。相同的价格,后者的竞争力成倍增加,并且成为了一台真正值得入手的产品。
诚然,Windows 阵营有不少出色的产品,例如戴尔的 XPS 系列,例如 LG Gram 系列,例如微软自家的 Surface 系列,它们都有优秀的整机表现,但这些高端 Windows 笔记本的售价根本不可能只需要 7999 元。毫不夸张的说,在 7999 元这个价位段,我无法选到一台使用体验与这台 MacBook Air 相近的 Windows 阵营产品,MacBook Air 在这个价位段是统治级别的出色。
最可怕的是,M1 芯片仅仅只是 Apple Silicon 的第一步。有不少传闻指出苹果会在今年发布搭载下一代 Apple Silicon 的芯片,而在未来,基础版本的 MacBook Air 只会越来越强。
如果你想买一台做工出色,续航时间长的轻办公笔记本,并且 Windows 不是刚需的话,基础版本的 MacBook Air 值得入手。我还期待从这台设备内挖掘出更多的亮点,之后有机会还可以和大家谈谈不一样的使用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