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让成大义,花萼相辉兄弟情

 乡土大河南 2021-03-21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345

千古一让成大义

花萼相辉兄弟情



作者 | 刘尚钞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一、闪亮登场

故事从公元69099日重阳节说起。

这一天,67岁的武则天在东都洛阳正式称帝,废唐立周,君临天下,自命“圣神皇帝”,举行隆重的新皇帝登基大典。男皇帝该有的登基礼仪与待遇,她一样都没落下,看起来和历史上众多的改朝换代并无二致。

为了这一天,武则天已经准备了36年。

从才人起步,到昭仪、皇后、天后、太后,最终成为皇帝。夺取权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激烈争夺和苦心经营,血腥和杀戮无处不在。反对她的人或者对她称帝构成威胁的人都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从肉体上彻底消灭,去找阎王爷报到。

整个宫廷之内,所有王公大臣无不噤若寒蝉,毕竟脑袋只有一个,掉了就再也安不上了,没有人会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活着的人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敢有想法,当然更不敢表现出来,除非是不想活了。女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大臣们每天上班前都要写好遗书,因为无法预知,能否平安下班回到家中。而对于李氏子孙,即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砍起头来也一样是眼都不眨一下。在女皇的字典里,根本没有“心慈手软”四个字。

至公元6908月,李世民的孙子辈中,被杀的已经只剩下武则天自己的三儿子李显和四儿子李旦两个男的了。要知道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而武则天的丈夫高宗李治有8个儿子,这8个之中自己亲生的有4个。

武则天的4个亲生儿子当中,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因为其个人才能和政治影响力都过于出众,对母亲当皇帝构成了威胁,先后被母亲害死,甚至连李贤的几个儿子也不肯放过。“虎毒尚不食子”,这话对武则天根本不适用。剩下的这两个儿子能够幸存,主要是因为二人性格懦弱、才能平庸,对母亲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对武则天夺取最高权力根本构不成任何实质威胁。

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对其他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们砍起头来,那就更不会客气了。

朝廷里时刻笼罩着一种恐怖压抑的气氛,大臣们每天上班都是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生怕无辜遭牵连,或者那一句话惹得女皇不高兴,脑袋和脖子就会搬家。心理不强大的人,工作在这种环境下估计都能吓出精神病来。

但是这么时刻紧绷着也不是个事,这样压抑的气氛任谁都受不了,女皇的心里明镜似的。重阳节当天,待繁文缛节的登基大典完成,女皇特意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宫廷宴会来慰劳群臣。恩威并施,刚柔兼备,女皇的政治手腕,一点儿也不输历史上数量众多的男皇帝。

故事的主人公李成器、李隆基和李隆范,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闪亮登场。

这一年,大哥李成器12岁,三弟李隆基6岁,四弟李隆范5岁,他们分别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第三子和第四子,都是女皇武则天货真价实的亲孙子。

位于今天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西北约15公里处,有一座山叫丰山,历来被风水先生奉为圭臬,唐朝第五位皇帝睿宗李旦的陵墓就坐落在这里,即桥陵。在位于桥陵东南约四公里处,原有一座“大唐代国长公主碑”,是睿宗李旦第四女李华墓的神道碑。碑文共计一千八百余字,字体潇洒婉丽,行楷兼备,时至今日字迹大多仍清晰可辨。尤为可贵的是,碑文一改前人歌功颂德的官样文风,详细记载了重阳节当天这样一场别开生面却又耐人寻味的宫廷宴会。

在这个特殊的重阳佳节,虽然是一场宴会,但女皇身上独一无二的威严,仍旧让在场的官员们屏气慑息,无所适从。话说,没有一个人不怕女皇的。

据碑文记载,宴会开始后不久,随着一阵银铃般清脆悦耳的童声,5岁的李隆范在向女皇奶奶献上美好祝愿的同时,也以宴会主持人的身份,向在场的文武百官宣告了节目的正式开始。

宴会第一个节目,由当时年仅6岁的李隆基表演。据史料记载,女皇对幼年李隆基的聪慧极为赞赏,但这天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平日里颇具王者风范的小皇孙,却一改往日派头男扮女装,身挂腰鼓,反串了一曲坊间颇为流行的舞戏《长命西河女》,模样生动活泼,俊俏可爱。巍峨壮丽的宫殿,高高在上的女皇,6岁的李隆基迅速渲染出了完全不同的宴会氛围,女皇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接着出场的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虽然是大哥,当时也不过12岁。只见他手持竹笛,乐舞并起,以一曲《安公子》惊艳四座。声震千里的《大面舞》,优雅动人的《西凉乐》,在不绝于耳的喝彩声中,宴会的欢庆被小皇孙们逐渐带入了高潮。森严的宫廷之内,人们紧张压抑的心情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舒缓和释放。

这是兄弟三人第一次的盛装亮相和联袂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有这么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皇子皇孙,李唐王朝真的是命不该绝。

二、飞来横祸

李旦,即唐睿宗,先后两次当皇帝。第一次当皇帝时是公元684年,他的三个哥哥,两个被杀,一个被废,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故一再推辞不想当皇帝,但他说了不算,还是被母亲硬推上了皇帝宝座。实际上让他当皇帝不过是做做样子,天下人都知道他只是一个傀儡,无任何权力。睿宗这个皇帝当时窝囊到什么程度呢?他不仅不能参与政事,还被安置在偏殿,甚至连出院子大门都需要向母亲请示,实际上是连人身自由都没有。

所以当母亲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于公元690年正式称帝的时候,李旦的心里反而有了一丝轻松,他太希望远离权力中心了,只要能保证全家人平安无事就好。他被母亲降为了皇嗣,还被改姓武,随母姓。所有这些,李旦都没有太在意,活着比什么都重要,他想要的只是自己连同家人们的平安。

人们有理由相信,重阳节宴会上孩子们的这一次精彩演出,正是皇嗣李旦的精心安排。他努力做这些,只是为了讨好自己的母亲,让强势的母亲能够放过自己,还有这一帮孩子们,可谓用心良苦。

重阳节宴会过后,李旦一家确实维持了一段难得的平静。然而灾难还是不期而遇,很快降临在这一家苦命人身上。

女皇身边有个户婢叫韦团儿,她是掌管宫中门户的奴婢,相貌平平却心机深沉。关键是她聪慧干练,赢得了武则天的绝对宠信,成为女皇身边的红人,宫中之人多不敢得罪于她。

李旦每次来宫中为母亲请安,都是由韦团儿带路,时间长了,李旦身上那种落魄皇子特有的忧郁气质,被韦团儿深深吸引,她不禁春心泛滥,对李旦百般引诱,然而李旦却始终静如止水,不为所动。这一下,韦团儿作为女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恼羞成怒,雷霆的报复手段很快来临。

女皇身边的人,有样学样,个个也都像女皇一样,冷血而残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韦团儿让人做了桐人偷偷埋在李旦妃子们的院子里,然后嫁祸于人,向女皇诬告这些人施厌(ya)胜之术,诅咒圣驾。而这正是女皇所不能容忍的。

公元693年正月初二,农历新年,李旦的两位妃子,李成器的生母刘氏,李隆基的生母窦氏,依惯例进宫去向女皇婆婆请安。然而就在二人进宫以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看不到了她们的身影。李旦站在自家大门口,从下午等到晚上,又从晚上等到了第二天黎明,却再也等不回了自己的爱人。

李旦心里明白,自己的两位爱妃已经遭遇不测,再也回不来了。两位活色生香、如花似玉的妃子,相夫教子,温良恭俭,无任何过错,可惜仍然没有逃脱厄运。即使这样,李旦也不敢进宫去找自己的母亲讨个说法,就算他不怕死,他也必须为他的那一帮孩子们着想。于是他绝口不提妃子无端失踪的怪事,表现得出奇地冷静。

这位情感细腻、谨小慎微的落魄皇子,经此打击,内心引起多大的波澜外人无法知道,但他自己清楚,两位妃子的突遭横祸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母亲很可能要向自己下手了。

李旦给家人们下达死命令,严禁议论二妃之事,一切就像没发生一样,就当她们从来不曾来到过人世间,更别提祭奠悼念之事了。

就在这一天,14岁的李成器和8岁的李隆基同时永远地失去了母亲,他们没有哭泣,而是把悲痛深埋心底,成为一对患难兄弟。这对他们幼年心理的深刻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帝王之家也同样如此。

二妃事件发生以后,李旦的表现一切如旧,照常去向母亲请安,一幅母慈子孝的欢乐祥和气氛。只是这对母子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别人就无法知晓了。

按说,自己的儿子遭此大难,作为母亲的,怎么也应该给点补偿,安慰一下儿子受伤的心灵。然而女皇就是女皇,她的思维方式自然不同于常人,她认为,儿子竟然没有流露出一点不满,那他一定是把不满和怨恨埋在了心底。女皇干什么都要下先手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一定要把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于是李旦连同他的五个儿子们开始了长达5年的囚禁生活,不准出宫门半步。幽居深宫,与世隔绝。女皇下令,公卿以下官员统统不能去拜见皇子皇孙。这帮十来岁的孩子,童心正盛却失去了人身自由,据说连他们在院子内自由活动的请求都不被允许。

李旦连同自己的孩子们倒是可以天天待在一起了,每天都是琴棋书画,李氏兄弟们的音乐艺术造诣都非常高,可以说都是专业级水准,应该也与他们常年的囚禁生活有关吧。

李氏兄弟们的感情非常之好,是两千多年来充满血腥与杀戮的封建王朝帝王之家十分罕见的温情一幕。这实际上是因祸得福,要感谢他们有一个冷血且强悍的祖母。

就算普通百姓之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没有患难与共的生活经历,哪来刻骨铭心的似海深情?感情这东西,是最难以做假的。李隆基在一生之中,都与兄弟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正是与幼年时期这一段患难与共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苦哪来的甜?没有真诚的付出,哪来丰厚的回报?

决定人与人关系远近的除了利益,只有感情,至于血缘和道德约束,从来就没有靠谱过。

三、强势走来

李旦父子们直到公元698年才重获自由,这时的女皇武则天已经走到了暮年。女皇的心里,同样走过了一段彷徨犹豫的心路历程。

武周王朝刚成立的时候,她是铁了心要将江山传给武氏后人的,一度将自己的娘家侄子确定为太子人选,甚至让自己的儿子改姓武。对武氏人员提拔重用,对李氏子孙则大肆杀戮。她想让江山万代都姓“武”,武周王朝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然而宰相狄仁杰的一番话却深深击中了她的“七寸”。狄仁杰对女皇说;“陛下,立亲生儿为嗣,您可以千秋万代供奉于太庙,承继无穷;而立侄子为嗣,则从未听说过有在太庙供奉姑母的事。骨肉至亲与外侄相比,孰亲孰疏,相信陛下自有圣断。”

任武则天本事再大,也管不了自己的身后之事。古人对自己的身后之事是看得很重的,死后不能进太庙,这对于她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让娘家侄继承皇位的这一严重后果,她不得不认真对待。

万般无奈之下,她不得不重新考虑选择李氏子孙来继承皇位。但这等于是将自己一辈子苦心经营的武周王朝拱手相让,江山仍要改回李姓,尽管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女皇在做出将江山还给李氏子孙的决定之后,自己的心理变化也是巨大的,她逐渐意识到究竟还是天命难违,个人的力量在封建礼制面前无疑是渺小的,即使贵为皇帝也一样无能为力。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像男皇帝那样,死后可以江山不改姓。因此她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兴趣,对国事也不那么热心了,广置男宠,更加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糜烂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公元6989月,三子李显被再次立为太子,四子李旦被改封为相王,李旦父子在这一刻重获自由,终于可以走出宫外了。这一年李成器20岁,李隆基14岁。可以说,这么多年他们兄弟们一直过的都是囚禁生涯。

岁月不饶人,公元705年初,82岁的武则天一病不起,终于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同年2月,五位朝廷重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显,即唐中宗。同年11月,一代女皇武则天崩逝,终于在大唐政治舞台黯然谢幕。

历史和武则天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尽管她当了15年货真价实的皇帝,掌握帝国最高权力的时间前后更是超过了40年,比秦朝、隋朝的时间都还长,但她开创的武周王朝,却根本不被历史学家们所认可,在之后的历朝历代,武周都被看作是大唐王朝的一部分。在她死后,仍是以李家媳妇的身份,和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只留下一个无字墓碑任凭后人评说。

对任何历史人物,用简单的伦理道德和是非对错标准去进行评判都是片面、肤浅和极不严肃的,而应该用大历史观,在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经纬中去进行综合评判。

公元705年,李隆基已经21岁。长期在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中长大,使他对权力斗争的可怕与残酷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性格沉稳而内敛,同时也谙熟了军事政变的套路与技巧。他的这一本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武则天这个巨大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宫廷之内很多女性都跃跃欲试,纷纷想效仿武则天,过一把皇帝瘾。这其中,就包括唐中宗的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两人一个想学自己的婆婆,一个想学自己的奶奶,野心勃勃,都想当皇帝,于是一拍即合,勾结到一起。

就这样,公元710年,性格懦弱的唐中宗李显在宫中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毒杀身亡。韦后加紧了篡权的步伐,李唐江山有再次改姓的可能。

这个时候,26岁的李隆基凭借敏锐洞察力和杰出领导才能,终于趁此机会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他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果断发动军事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同时将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推上皇帝宝座,唐睿宗李旦第二次当上了皇帝。

就这样,具备杰出政治才能、杀伐果断同时又手握重兵的李隆基,一步一步,逐渐向大唐王朝政治舞台的中央强势走来。

四、千古一让

久居风暴中心,多年惨痛的人生遭遇,使李旦早就养成了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性格,对权力更是早就失去了兴趣。他自己更愿意远离权力中心,远离是非圈。先后两次当皇帝,他都是被迫的,这个皇帝之位,他是一天都不想当。

因此李旦刚当上皇帝不久就想撂挑子,不过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他遇到了和他曾祖父李渊同样棘手的问题,这就是立谁为太子的问题。这个问题让他寝食难安,痛苦不已。

高祖李渊当年就是在立哪个儿子当太子的问题上纠结不已,难以定夺,最终发生“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弑兄杀弟当上皇帝,上演了一场兄弟手足相残的人间悲剧。

按照通常的立嫡长子原则,李成器作为第一继承人最有资格当上太子,况且就在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李成器就已经被立过一次太子。李成器本人也是老实稳重、堪担大任之人,文武百官也都不会有意见。但李隆基又在恢复李唐江山、让自己重新当上皇帝这一过程中居功至伟,功劳最大,能力也最强,同时李隆基又手握重兵大权在握。让李成器当太子,李隆基能服气吗,会不会再一次上演“玄武门政变”之惨剧?而如果让李隆基当太子,不仅与传统宗法规制不符,而且怎么去向李成器和天下人解释?

这一幕,与当年唐高祖李渊面临的情形是何其相似?李旦真的是为此事犯了难,备受心理煎熬。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结果却从不雷同。

这个时候,身为大哥的李成器表现出了难得的冷静与肚量。

至此,大唐立国已近百年,还没有一个出身为嫡长的太子,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的,不仅未能当上皇帝,而且往往是身死族灭的倾覆之祸。前车之鉴,犹未走远。看似太子之位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是隔着银河系的一段距离。历史照见现在,也昭示着未来。

李成器熟读经史,对历史太了解了。再加上他自幼聪慧过人,洞明世事,对弟弟李隆基的实力和政治手腕,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这个时候,李成器站了出来。他向父皇上疏,坚决不当太子,而且要把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李隆基。他向父皇说:“储君者,天下之公器也。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立有功。儿臣誓死不能居于平王之上。”平王即李隆基,他认为,弟弟李隆基的功劳和才能远在自己之上,值此大唐王朝多灾多难之际,弟弟李隆基比他更有资格当太子。

李成器是真心实意地想让出太子之位,连着多日持续上疏,甚至跪在父皇的面前,头都磕破了,泣血请求,言辞恳切,固让太子之位。

李成器的主动让位,在整个大唐帝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这一幕在历史上从来不曾发生过。

而李隆基也同样深受感动,马上向父皇表态,认为还是立哥哥李成器为太子更为合适,同样是坚辞太子之位。

在持续百年的宫廷内讧和血腥杀戮之后,饱经风霜的李旦父子,却联袂书写了这一幕世所罕见的皇室佳话。这一幕,不仅大唐王朝罕见,在整个封建王朝都是难得一见。

公元710626日,李旦颁下诏书,以李隆基挽救江山社稷居功至伟为由,正式立为太子,入主东宫。这是以不带商量的命令形式直接下达的。

公元7128月,李隆基正式即皇帝位,是为唐玄宗。公元7137月,李隆基迫不得已,诛杀了另一位阴谋篡权的女性政治野心家,即自己的亲姑姑、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这年12月初一,改年号为“开元”。

至此,大唐的江山终于迎来了多年难得的稳定发展阶段,并逐渐达到封建王朝的另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五、花萼相辉

李隆基当上皇帝以后,不忘兄恩,非常感激大哥李成器。兄弟五人虽名位显赫,却一生互敬互让,关怀备至,上演了一段人间兄弟佳话。

公元720年,李隆基下令,在今天西安市兴庆宫的西南位置,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巍峨壮观的宏伟建筑,名曰“花萼相辉之楼”,那是他们兄弟们相聚相会的场所。

名字的由来,是李隆基取自《诗经》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的典故,向天下人昭示,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像花和萼那样,相辉相映,生生不息。

兄弟五人皆通音律,大哥李成器善吹横笛,三弟李隆基尤爱羯鼓,其他兄弟三人也各有所长。特别是四弟李隆范,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大音乐家。

繁忙的政务之余,李隆基与兄弟几人在此各执乐器,自演自娱,音乐声不绝于耳。并特设五王帐,放上长枕大被,兄弟们同枕共眠,永叙手足情话。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五王”的典故,都指的是李隆基兄弟五人。

传说有一次,被唐玄宗李隆基宠上天的杨贵妃,无意间在此看见李成器曾经用过的紫玉笛,信手拿起来就吹,不用说她也是个音乐高手。李隆基为此大为恼火,认为她伤了帝王尊严,忍痛割爱,把杨贵妃遣送回家。此事足以说明,李成器在弟弟李隆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元代画家任仁发有一幅著名绘画作品叫《五王醉归图》,描绘的正是李隆基兄弟五人骑马游玩、其乐融融的欢快场景,那也是他们兄弟情谊的最好见证。公元2016124日,这幅《五王醉归图》在北京保利2016秋拍“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上盛装亮相,最终以3.036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当年中国艺术品在全球拍卖成交价的最高记录。

李隆基在皇位稳固下来以后,逐渐变得专断独行,同时疑心很重。然而,他却始终无条件地信任自己的兄长李成器。

李隆基在即位初期大兴俭朴之风。有一次,李隆基在宫中复道内看见卫士随手倒掉吃剩的饭菜,龙颜震怒,下令杖杀这名卫士。周围的人都觉得为此小事而动大刑不太合适,但没有人敢劝阻。这时,李成器上前劝道:陛下志在节俭反对浪费,但也不能为一点剩饭就杀人呀。李隆基这才从震怒中清醒过来,释放了卫士,对兄长说:如果不是你的及时点拨,我差一点就要滥用刑罚了。

六、腰鼓传情

公元741年,李成器病逝,享年63岁。史料记载,李隆基悲号不止,辍朝三日,追其谥号为“让皇帝”,并以帝王之礼将其安葬于父亲李旦唐睿宗的桥陵之畔,是为惠陵。

有诗句为证: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作让皇。

兄弟五人,相互之间感情非常之深。在李成器病逝之前,其他三兄弟李成义、李隆范、李隆业都已经先后去世,这三位兄弟皆获赠以太子身份陪葬在父亲李旦的桥陵旁边,这是很高的礼遇。兄弟们的接连离去,对李隆基打击很大。

李隆基在兄弟五人中活的岁数最大,于公元762年去世,活了78岁。经历安史之乱,杨贵妃缢死马嵬坡,再加上兄弟们早已远去,自己为父不慈带来的儿皇不孝,李隆基的晚年是凄凉而痛苦的。然而,这一切,他怨不得别人。甚至可以说,这是他自作自受的恶果。一方面,是他把大唐王朝带到了最为繁荣的鼎盛时期;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他执政后期的昏庸无道,导致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开始走下坡路,并且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但不管怎么说,李隆基在历代封建帝王之中,他对待兄弟们的手足深情却是可圈可点的。

公元741年是开元29年,而开元年号也只用了29年。因为在开元29年这一年,所有的四位好兄弟都已经先后离他而去,他成为无兄无弟的孤家寡人。开元是李隆基在皇位稳固下来以后所用的年号,为了祭奠他的这些好兄弟,开元年号从此以后不再使用,从公元742年开始,改元天宝。

一千两百多年以后,公元2019年,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新落成的惠陵博物馆展厅内,展出一件极其珍贵的彩绘红陶腰鼓,出土于惠陵墓道过洞西面的壁龛之中。学者们相信,这件腰鼓应该是唐玄宗李隆基生前所用之物,为了表达对兄长李成器的深切怀念,他将自己钟爱的腰鼓与哥哥的横笛共处一龛,永久陪伴在哥哥的身边。

时隔千年,腰鼓原有的皮质鼓面和竹制横笛都早已腐朽无存,但鼓身表面描绘的诸多彩色图案,依旧雍容华贵,艳丽如初,那是兄弟之间花萼相辉的恒久见证!

这正是:千古一让成大义,花萼相辉兄弟情。

作者简介

刘尚钞,男,47岁,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乡人。现居北京,在一家科研机构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擅长散文随笔、古体诗词。乡土赊旗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