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12白部
2021-03-21 | 阅:  转:  |  分享 
  
五划

白部

白1.百2.皁皂皀皃3.帛的4.皇皆泉皈5.畠皋6.皐皑皎皏習皕7.皓皖8.皙敫9.魄10.皝皚緜皞皜翫樂11.翱12.皤13.皦15.皭皫

白(bái伯)

《易·贲·上九》:“白贲,无咎。”《易·大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楚辞·九章·惜诵》:“情沈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荀子·荣辱》:“身死而名弥白。”《玉篇·白部》:“白,告语也。”这里用为陈述、表明之意。

《诗·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诗·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荀子·王霸》:“以国齐义,一日而白。”《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这里用为显著之意。

古代用来代表“金”。《管子·幼官》:“旗物尚白,兵尚剑,刑则绍昧断绝。”《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白圭:人名,姓白名丹,周王室之臣。《孟子·告子下》:“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韩非子·喻老》:“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

古通“伯”。伯为古代军队编制,百人为伯。《荀子·王制》:“司马知师旅甲兵乘白之数。”

白露:节气名,每年九月上旬交节。《管子·五行》:“然则凉风至,白露下。”

白茅:各种可用于或适于盖茅屋屋顶的常见高杆粗禾草的泛称。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白虎:星宿名。二十八宿中为西方白虎七宿的的合称。《鹖冠子·天权》:“春用苍龙,夏用赤鸟,秋用白虎,冬用玄武。”

白马:地名。古代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北。《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

白水:神话传说中源出昆仑山的一条河流,饮之可以长生不老。《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一画

百(bǎi摆)

数词。《书·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诗·秦风·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诗·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淮南子·时则》:“律中百钟。《说文》:“百,十十也。”这里用为十个十、一百之意。

多种多样的、各种的。《管子·侈靡》:“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聊斋志异·促织》:“百计营谋不得脱。”

勉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杜预注:“百,犹励也。”陆德明释文:“百,音陌。”孔颖达疏:“言每跳皆勉力为之。”《鹖冠子·近迭》:“是故人不百其法者,不能为天下主。”《正字通》:“百,厉也,勉励而为之。”

百姓:古代有姓氏的是百官贵族,无姓氏的则均是奴隶仆役。西周时期以后普通平民才有了姓氏。《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书·舜典》:“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百里奚:人名,虞国大夫,虞灭后被转卖到楚国,秦穆公听说他有贤才,遂以五张羊皮的代价将他赎出,任命他为秦国大夫。在他的辅佐下,秦穆公成就了春秋霸业。《孟子·万章上》:“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孟子·告子下》:“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荀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

百司庶府:负责财物、券契、府藏的官员。百、庶概言众多,司、府则是官名。《书·立政》:“左右携仆、百司庶府。”



二画

皁(zào造)

谷粒刚刚长成还未坚实时的状态称为皁。《诗·小雅·大田》:“既方既皁,既坚既好。”

皂(zào造)

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本作“皁”,后作“皂”。《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日山林,其植物宜皂物。”

喂马或喂牛的饲槽。《管子·轻重乙》:“是公家之马不离其牧皂,而曲防之战赂足矣。”《管子·轻重戊》:“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庄子·马蹄》:“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文天祥《正气歌》:“牛骥同一皂。”

古代贱役,又为官场里的差役。《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栾郤、胥原、孤续、庆伯,降在皂隶。”《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集韵·皓韵》:“皂,贱人。”

皀(bī逼)(jí急)

汉以后字。

皃(mào貌)

古同“貌”。



三画

帛(bó薄)

丝织品的总称。《易·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周礼·大宗伯》:“孤执皮帛。”《左传·闵公二年》:“大帛之冠。”《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淮南子·原道》:“执玉帛者万国。”

的(dí敌)(de得)(dì地)

(dì地)《文子·上德》:“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韩非子·说林下》:“羿执鞅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的。”《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论衡·超奇》:“论之应理,犹矢之中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玉篇·白部》:“的,射质也。”这里用为箭靶之意。

(dì地)《礼记·中庸》:“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这里用为鲜明的样子之意。

鲜明的样子。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



四画

皇(huáng黄)

“煌”的古字。《书·洪范》:“建用皇极。”《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诗·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诗·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诗·大雅·常武》:“南仲大祖,大师皇父。”《诗·周颂·执竞》:“上帝是皇。”《诗·周颂·雍》:“假哉皇考,绥予孝子。”《管子·兵法》:“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荀子·赋》:“皇天隆物,以示下民。”《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这里用为光明,“大”之意。

古通“惶”。《书·秦誓》:“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诗·豳风·东山》:“皇驳其马。”《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吕氏春秋·先己》:“督听则奸塞不皇。”俞樾平议:“皇读为惶,谓奸邪闭塞不至惶惑也。”这里用为徘徊迟疑之意。

古通“遑”。空闲、闲暇之意。《书·无逸》:“无皇曰。”《左传·襄公八年》:“敝邑之众,夫妇男女,不皇启处,以相救也。”《左传·昭公七年》:“社稷之不皇,况能怀思君德。”

《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采芑》:“朱芾斯皇,有玱葱珩。”《诗·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诗·小雅·楚茨》:“先祖是皇,神保是飨。”《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诗·大雅·假乐》:“穆穆皇皇。”《诗·周颂·烈文》:“继序其皇之。”《诗·周颂·桓》:“皇以间之。”《广雅·释诂一》:“皇,美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尔雅·释言》:“皇,正也。”《穆天子传》:“皇我万民。”这里用为匡正之意。

春秋战国时期对君主、天子的代称。《尔雅·释诂上》:“皇,君也。”《楚辞·离骚》:“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鹖冠子·泰鸿》:“故九皇受傅,以索其然之所生。”《春秋·元命苞》:“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皆(jiē阶)

都、全。《书·汤誓》:“予及汝皆亡。”《左传·哀公十一年》:“百堵皆兴。”《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说文》:“皆,俱词也。”

古通“偕”。一同。《书·汤誓》:“予及女皆亡。”《管子·大匡》:“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吕氏春秋·离谓》:“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纣、幽、厉皆也。”《战国策·燕策》:“皆陈殿下。”《仪礼·聘礼》:“皆行至于阶让。”

泉(quán全)

《易·井·九五》:“井洌,寒泉食。”《周礼·地官·序官》:“泉府。”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故书泉或作钱。”《管子·地数》:“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广韵·仙韵》:“泉,钱别名。”清徐灏《〈说文解字〉笺》:“泉,借为货泉之名,取其流布也。”这里用为钱币之意。

《诗·小雅·小旻》:“如彼泉流。”《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言采其芹。”《诗·大雅·瞻卬》:“觱沸槛泉,维其深矣。”《诗·大雅·召旻》:“泉之竭矣。”《管子·宙合》:“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易·蒙·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说文》:“泉,人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字亦作洤。”这里用为泉水之意。

古诸侯国名,故址今不详。《国语·郑语》:“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

皈(guī归)

汉以后字。



五画

畠(zī甾)

古同“甾”。

皋(gāo高)

古通“高”。古时王宫的外门。《诗·大雅·緜》:“迺立皋门,皋门有伉。”

《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巅如也,鬲如也。”《史记·孝武纪》:“河溢皋陆。”司马相如《上林赋》:“亭皋千里。”《汉书·贾山传》:“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这里用为沼泽之意。

古通“嗥”。《诗·大雅·召旻》:“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周礼·春官·乐师》:“诏来瞽皋舞。”《说文》:“皋,告之也。”《集韵·号韵》:“皋,呼也。这里用为呼告、号叫之意。

古通“咎”。罪过。《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

皋比。虎皮。古人坐虎皮讲学。后因以指讲席。《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明刘基《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清龚自珍《哭郑八丈》诗自注:“余两幼儿曰橙曰陶,丈为启蒙,设皋比焉。”

地皋:当附在地面上的白气,鬼火之属。《列子·天瑞》:“羊肝化为地皋,马血之为转邻也。”《说文》:“皋,气皋白之进也,从白本。”段注:“气白之进者,谓进之见于白气滃然者也。”

古通“高”。高地。《列子·天瑞》:“望其圹,皋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楚辞·九歌·湘君》:“鼂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皋陶:(gāo高yao姚)中国上古人名,相传是舜的司法官。《书·舜典》:“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诗·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管子·法法》:“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后稷为田。”《孟子·滕文公上》:“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荀子·非相》:“皋陶之状,色如削瓜。”



六画

皐(gāo皋)

古同“皋”。

皑(ái挨)皚

汉以后字。

皎(jiǎo搅)

《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说文》:“皎,月之白也。”这里用为洁白明亮之意。

皏(pěng捧)

浅白色。《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

習(xí习)

见“习”。

皕(bì必)

汉以后字。



七画

皓(hào耗)

《诗·唐风·扬之水》:“白石皓皓。”《孟子·滕文公上》:“皓皓乎不可尚已。”《韩非子·杨权》:“曼理皓齿。”《小尔雅》:“皓,白也。”曹植《洛神赋》:“延颈秀项,皓质呈露。”《后汉书·刘庞传》:“有五六老叟,庞眉皓发。”这里用为白、洁白之意。

古通“昊”。广大的样子。《楚辞·大招》:“雾雨淫淫,白皓胶只。”《荀子·赋》:“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左思《咏史》:“皓天舒白日。”

皖(wǎn碗)

《诗·小雅·杕杜》:“有杕之杜,有皖其实。”《玉篇·白部》:“皖,白净也。”《集韵·潸韵》:“皖,明貌。”这里用为白净的样子之意。

《诗·小雅·大东》:“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礼记·檀弓上》:“华而睆,大夫之簧与?”《集韵》:“睆,明貌。”宋王安石《耕牛》:“睆彼天上星,空名岂余匹。”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八画

皙(xī西)

《诗·鄘风·君子偕老》:“扬且之皙也。”《周礼·大司徒》:“其民皙而瘠。”《说文》:“皙,人色白也。”《汉书·霍光传》:“白皙疏眉目。”这里用为皮肤白净之意。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皙皙。”这里用为明亮之意。

敫(jiǎo狡)

汉以后字。



九画

魄(pò破)(bó博)

(pò破)古通“霸”。形容月出月没的微光。《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法言·五百》:“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逸周书·世俘》:“维一月丙午,旁生魄……二月,既死魄。”《玉篇·月部》:“霸,《书》:‘哉生霸’,今作魄。”这里引申为月亮之意。

(pò破)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国语·晋语》:“其魄兆于民矣,魄意之精也。”《礼记·祭义》:“魄也者,鬼之盛也。”《说文》:“魄,阴神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

魄门:即人体肛门,因上合于肺,故称魄门。《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

引申为人的形体。《太平御览》引《礼记外传》:“人之精气曰魂,形体曰之魄。”



十画

皝(huàng晃)

汉以后字。

皚(ái癌)

见“皑”。

緜(mian绵)

古同“绵”。《诗·大雅·緜》:“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常武》:“如川之流,緜緜翼翼。”《诗·周颂·载芟》:“厌厌其苗,緜緜其麃。”《楚辞·招魂》:“郑绵络些。”《文选·张衡·思玄赋》:“緜日月而不衰。”《后汉书·西羌传》:“绵地千里。”《广雅·释诰四》:“緜,连也。”这里用为接连不断之意。

皞(hào昊)

古通“浩”,亦通“昊”。《庄子·人间世》:“易之者,皞天不宜。”《孟子·尽心上》:“王者之民,皞皞如也。”这里用为广大自得的样子之意。

大皞:(hào昊)“大”与“太”同音,大皞是传说中东方部落的首领,死后成为东方之帝,主司春季。

皜(hào浩)

古通“皓”。《诗·唐风·扬之水》:“白石皓皓。”《孟子·滕文公上》:“皓皓乎不可尚已。”《韩非子·杨权》:“曼理皓齿。”《小尔雅》:“皓,白也。”《后汉书·刘庞传》:“有五六老叟,庞眉皓发。”这里用为光明洁白的样子之意。

古同“皓”。

翫(wán玩)

古同“玩”。

樂(lè乐)(yuè乐)

见“乐”。



十一画

翱(áo熬)

翅膀上下振动而回旋地飞。《诗·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诗·齐风·载驱》:“齐子翱翔。”《诗·桧风·羔裘》:“羔裘翱翔。”



十二画

皤(po婆)

《易·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说文·白部》:“皤,老人白也。”《后汉书·樊宏传附樊准》:“故朝多皤皤之良,华首之老。”李贤注:“皤皤,白首貌也。《书》曰:‘皤皤良士。’”这里用为白发老人之意。

古通“翻”。《左传·宣公二年》:“盰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这里用为露出白肚之意。



十三画

皦(jiǎo脚)

《诗·王风·大车》:“有如皦日。”《老子·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说文》:“皦,玉石之白也。”《方言·十二》:“皦,明也。”《汉书·高闾传》:“譬如玉石,皦然可知。”这里用为清晰分明、光亮洁白之意。



十五画以上

皭(jiào叫)

汉以后字。

皫(piǎo瞟)

鸟的毛色暗淡没有光泽,泛指物品没有光泽。《礼记·内则》:“牛夜鸣则庮。羊冷毛而毳膻。狗赤股而躁臊。鸟皫色而沙鸣郁。”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g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g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g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g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白部









1059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先秦古文字...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